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6页 |
1.2.1 层状介质裂缝垂向扩展形态及界面干扰 | 第13-17页 |
1.2.2 层状介质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机理 | 第17-22页 |
1.2.3 非平面水力裂缝扭曲扩展机理 | 第22-25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多岩性组合层状储层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的物理模拟 | 第28-65页 |
2.1 实验装置及岩样制备 | 第28-31页 |
2.2 浅层页岩储层的物理模拟实验 | 第31-42页 |
2.2.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31-32页 |
2.2.2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2.2.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1页 |
2.2.4 水力裂缝起裂及扩展模式 | 第41-42页 |
2.3 深层页岩储层的物理模拟实验 | 第42-53页 |
2.3.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2.3.2 实验结果 | 第44-48页 |
2.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2.3.4 缝网扩展类型 | 第51-52页 |
2.3.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2.4 煤系产层组地层的物理模拟实验 | 第53-62页 |
2.4.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2.4.2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2.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2页 |
2.4.4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3章 界面特性对水力裂缝穿层扩展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65-88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5-69页 |
3.2.1 流固耦合理论 | 第65-66页 |
3.2.2 水力裂缝起裂及扩展准则 | 第66-68页 |
3.2.3 缝内流体流动方程 | 第68-69页 |
3.2.4 界面摩擦 | 第69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69-73页 |
3.4 水力裂缝穿层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87页 |
3.4.1 模型建立及参数 | 第73-75页 |
3.4.2 水力裂缝穿层扩展结果 | 第75-82页 |
3.4.3 影响水力裂缝穿层行为的控制图版 | 第82-84页 |
3.4.4 现场压裂井分析 | 第84-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含岩性过渡区的多岩性组合层状储层穿层规律研究 | 第88-111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89-95页 |
4.2.1 扩展有限元理论 | 第89-93页 |
4.2.2 水力裂缝扩展准则 | 第93-94页 |
4.2.3 流固耦合及缝内流体流动理论 | 第94-95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95-99页 |
4.3.1 几何模型及参数设置 | 第96-97页 |
4.3.2 结果对比 | 第97-99页 |
4.4 岩性过渡区影响下水力裂缝垂向扩展规律 | 第99-109页 |
4.4.1 多因素对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结果 | 第99-108页 |
4.4.2 裂缝垂向扩展行为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 第108-10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