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9-27页 |
·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结构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 第25-2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7-44页 |
·关于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般研究 | 第27-29页 |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 | 第29-34页 |
·关于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 第34-39页 |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 第39-41页 |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 第41-42页 |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研究 | 第42-44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及其演变 | 第44-86页 |
·人地关系的产生及其历史分析 | 第44-50页 |
·人地关系的产生 | 第44-45页 |
·人地关系的演变 | 第45-48页 |
·人地关系中衰落文明的启示 | 第48-50页 |
·当代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 | 第5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 第50-86页 |
·规划 | 第50-59页 |
·土地与土地利用 | 第59-63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 第63-80页 |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 | 第80-86页 |
第4章 国外和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比较与借鉴 | 第86-115页 |
·规划理论 | 第86-90页 |
·规划体系 | 第90-97页 |
·规划目标 | 第97-99页 |
·规划程序 | 第99-103页 |
·规划方法 | 第103-106页 |
·规划管理 | 第106-109页 |
·境外土地利用规划简评 | 第109-111页 |
·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 第111-115页 |
第5章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与发展 | 第115-155页 |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历史回顾 | 第115-129页 |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分期 | 第115-125页 |
·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125-129页 |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演进 | 第129-136页 |
·对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和反思 | 第136-143页 |
·近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效 | 第136-138页 |
·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138-143页 |
·转变规划观念和方法的哲学思考 | 第143-155页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第143-150页 |
·改进规划的思想方法 | 第150-155页 |
第6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155-234页 |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基础 | 第155-172页 |
·理想主义 | 第155-158页 |
·理性主义 | 第158-161页 |
·生态思想 | 第161-164页 |
·人本主义 | 第164-166页 |
·可持续观念 | 第166-169页 |
·权威主义 | 第169-171页 |
·实用主义 | 第171-172页 |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 | 第172-200页 |
·系统思想与土地利用系统思想 | 第173-177页 |
·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与特性 | 第177-183页 |
·土地利用系统模型 | 第183-186页 |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 | 第186-200页 |
·土地利用国家(政府)干预论 | 第200-215页 |
·国家干预的理论渊源 | 第200-203页 |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203-206页 |
·土地市场配置和国家干预的利弊 | 第206-213页 |
·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和手段 | 第213-215页 |
·非均衡经济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 第215-227页 |
·均衡与非均衡 | 第215-217页 |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其状态 | 第217-219页 |
·现行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局限 | 第219-223页 |
·经济体制与土地资源配置 | 第223-225页 |
·非均衡经济运行中土地利用规划 | 第225-227页 |
·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其他理论 | 第227-234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27-229页 |
·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9-231页 |
·人类生态学理论 | 第231-234页 |
第7章 公共政策视角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理论 | 第234-27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 | 第234-237页 |
·国内外有关规划理论构成的代表性观点 | 第234-235页 |
·研究规划理论构成的前提 | 第235-236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构成 | 第236-237页 |
·土地利用演化理论(本来怎样) | 第237-252页 |
·土地利用自然演变理论 | 第237-243页 |
·土地利用价值规律理论 | 第243-250页 |
·土地利用社会、政治理论 | 第250-252页 |
·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应该怎样) | 第252-259页 |
·人地协调论 | 第252-255页 |
·城乡统筹论 | 第255-257页 |
·域协调论 | 第257-259页 |
·土地利用运行理论(怎样实现) | 第259-270页 |
·规划程序理论 | 第259-262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262-264页 |
·物质环境论 | 第264-265页 |
·社会文化论 | 第265-267页 |
·适应性管理 | 第267-270页 |
第8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制定方法 | 第270-32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 第270-275页 |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土地利用规划前期研究 | 第275-296页 |
·问题界定 | 第275-283页 |
·规划目标和指标的拟定 | 第283-289页 |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中的技术方法 | 第289-296页 |
·备选方案、预测、择优和合法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 第296-320页 |
·规划备选方案 | 第296-303页 |
·土地利用预测 | 第303-310页 |
·方案比较与择优 | 第310-316页 |
·规划的合法化 | 第316-320页 |
第9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监测和评估方法 | 第320-347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测 | 第320-333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 | 第320-329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监测 | 第329-333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与调整 | 第333-347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 | 第333-342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 | 第342-347页 |
第10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思路的构建 | 第347-389页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 | 第347-355页 |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土地供需的总体态势 | 第347-350页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原则 | 第350-352页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 第352-355页 |
·专题研究思路 | 第355-380页 |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思路 | 第355-360页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思路 | 第360-364页 |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思路 | 第364-369页 |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思路 | 第369-372页 |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思路 | 第372-377页 |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思路 | 第377-380页 |
·规划修编难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协调问题 | 第380-385页 |
·两规协调研究现状 | 第380-383页 |
·两规协调宏观层面:健全空间规划体系 | 第383-384页 |
·两规协调微观层面: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 第384-385页 |
·规划体系建设 | 第385-389页 |
第11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战略目标 | 第389-411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任务、内容与方法 | 第389-393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任务 | 第389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89-390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390-393页 |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 第393-400页 |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 第393-397页 |
·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格局 | 第397-400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 第400-411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总体思路 | 第400-402页 |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目标与阶段 | 第402-404页 |
·土地利用战略选择与任务 | 第404-411页 |
第12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用地预测 | 第411-447页 |
·未来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 第411-425页 |
·经济增长预测 | 第411-416页 |
·人口发展预测 | 第416-425页 |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 第425-433页 |
·指标预测法 | 第425-426页 |
·回归预测法 | 第426-433页 |
·耕地需求量预测 | 第433-440页 |
·耕地需求量预测 | 第433-439页 |
·耕地保护指标空间分解 | 第439-440页 |
·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供需分析 | 第440-447页 |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 第440-442页 |
·土地供求矛盾及其区域差异性 | 第442页 |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供需平衡状况 | 第442-445页 |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下建设用地供需平衡 | 第445页 |
·节约集约用地对土地供需平衡的调节 | 第445-447页 |
第13章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实证研究:战略分区 | 第447-470页 |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的内涵 | 第447-448页 |
·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48-453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48-449页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49-451页 |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51-452页 |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52-453页 |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方案及其土地利用方向 | 第453-470页 |
·都市经济区 | 第453-455页 |
·人口-产业集聚区 | 第455-457页 |
·能源-资源重点开发区 | 第457-459页 |
·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 | 第459-461页 |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 | 第461-465页 |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 | 第465-466页 |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 | 第466-470页 |
第14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70-476页 |
·研究结论 | 第470-472页 |
·政策建议 | 第472-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487页 |
致谢 | 第487-4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学研究 | 第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