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植物造景的含义 | 第10页 |
·植物造景的现状研究 | 第10-16页 |
·植物造景生态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植物的生态特征 | 第11页 |
·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 | 第11-12页 |
·植物的观赏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大小 | 第12页 |
·外形 | 第12页 |
·色彩 | 第12-13页 |
·质感 | 第13页 |
·植物造景原则的研究 | 第13-15页 |
·生态学原则 | 第14页 |
·美学原则 | 第14页 |
·季相原则 | 第14-15页 |
·空间原则 | 第15页 |
·植物栽植方式的研究 | 第15页 |
·园林植物造景意境的研究 | 第15-16页 |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造景 | 第16-17页 |
·纪念 | 第16页 |
·纪念性景观 | 第16页 |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造景 | 第16页 |
·中山陵植物造景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方法的运用 | 第17-19页 |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方法 | 第17-18页 |
·基于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 | 第18-19页 |
·层次分析法(AHP 法) | 第18页 |
·模糊综合评判(FCE) | 第18页 |
·基于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调查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调查内容 | 第20页 |
·调查方法 | 第20-23页 |
·每木调查法 | 第20页 |
·样方调查法 | 第20页 |
·测定因子 | 第20页 |
·植物的数量特征及其测定方法 | 第20-23页 |
·高度 | 第20-21页 |
·冠幅 | 第21页 |
·胸径 | 第21页 |
·多度 | 第21页 |
·盖度 | 第21页 |
·重要值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区位概况 | 第23页 |
·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地理、地质和地貌情况 | 第23页 |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资源状况 | 第23-24页 |
第五章 中山陵植物造景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4-55页 |
·中山陵景区 | 第24-38页 |
·基本情况 | 第24页 |
·历史背景 | 第24页 |
·入口 | 第24-27页 |
·入口花坛 | 第24-26页 |
·组合花坛 | 第26-27页 |
·陵前广场 | 第27-29页 |
·墓道 | 第29-32页 |
·博爱坊 | 第29-30页 |
·墓道 | 第30-31页 |
·陵门前广场 | 第31-32页 |
·陵门—碑亭—石阶 | 第32-34页 |
·祭堂 | 第34-35页 |
·陵寝后花园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种类配置特点 | 第37页 |
·造景形式多样,规则式与自然式有机结合 | 第37-38页 |
·音乐台 | 第38-41页 |
·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历史背景 | 第39页 |
·植物景观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植物材料的选择 | 第41页 |
·突出景观效果的特点 | 第41页 |
·植物与环境的统一 | 第41页 |
·孙中山纪念馆 | 第41-44页 |
·基本情况 | 第41页 |
·历史背景 | 第41-42页 |
·纪念馆-1 | 第42-43页 |
·纪念馆-2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造景,注重园林植物的形式美 | 第44页 |
·植物配置考究,庭院意境深远 | 第44页 |
·灵谷寺 | 第44-50页 |
·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历史背景 | 第45页 |
·万工池 | 第45-48页 |
·万工池-1 | 第46-47页 |
·万工池-2 | 第47-48页 |
·甬道 | 第48页 |
·花坛草坪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植物材料以高大乔木为主 | 第50页 |
·丰富的桂花品种突出主题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5页 |
·植物造景特色 | 第50页 |
·种类和数量 | 第50-51页 |
·乔、灌木常绿与落叶树种分析 | 第51页 |
·综合数量指标 | 第51-55页 |
第六章 基于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中山陵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 | 第55-67页 |
·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6页 |
·运用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6-61页 |
·评分 | 第56-58页 |
·判断矩阵 | 第58-59页 |
·计算权重 | 第58页 |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8-59页 |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9页 |
·实例分析 | 第59-61页 |
·运用 AHP 法测定指标权重 | 第59-61页 |
·进行层次总排序—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的组合权重. | 第61页 |
·运用 FCE 法进行定量化处理 | 第61-65页 |
·建立评判集 | 第61页 |
·建立隶属函数 | 第61-62页 |
·一级综合评判 | 第62页 |
·二级综合评判 | 第62页 |
·评价结果归类 | 第62页 |
·实例分析 | 第62-65页 |
·建立评判集 | 第62页 |
·计算、评分 | 第62-64页 |
·进行一级综合评判 | 第64页 |
·进行二级综合评判 | 第64页 |
·评价结果归类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65页 |
·评价结果 | 第65-66页 |
·启示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73页 |
·结论 | 第67-71页 |
·纪念性园林植物造景效果及特色 | 第67-69页 |
·纪念性景观意境突出 | 第67页 |
·层次、空间效果鲜明 | 第67-68页 |
·自然与规则的有机结合 | 第68页 |
·注重植物多样性 | 第68页 |
·注重植物的观赏特性,形成色彩分明的四季景观 | 第68-69页 |
·优化建议 | 第69-71页 |
·注重植物的养护管理尤其是对古老珍稀树木的保护 | 第69-70页 |
·适当增加落叶树种的数量 | 第70页 |
·加强灌木与地被植物的应用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植物造景的五性论 | 第71-72页 |
·本论文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附录:中山陵景区部分植物名录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