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悬垂三维形态测试仪的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织物悬垂形态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方向 | 第12-14页 |
| ·织物悬垂的三维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 ·悬垂性测试的随机性 | 第14页 |
| ·动态悬垂性的研究 | 第14页 |
| ·织物悬垂性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织物悬垂三维形态测试仪的研制 | 第14-15页 |
|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悬垂性测试仪器与织物悬垂三维形态测试仪 | 第16-24页 |
| ·织物悬垂形态测试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 ·测定方法及仪器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悬垂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织物的悬垂性与织物力学性能关系及仿真的研究 | 第18页 |
| ·常见织物悬垂性测试仪器概述 | 第18-21页 |
| ·YG811型织物悬垂度测定仪 | 第19页 |
| ·LFY—206型电脑织物风格测试仪 | 第19-20页 |
| ·Cusick织物悬垂测试仪 | 第20-21页 |
| ·织物悬垂形态三维测试仪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第21-23页 |
| ·三维测试仪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 ·三维测试仪的特点 | 第21-23页 |
| ·悬垂形态三维测试仪的误差分析 | 第23-24页 |
| ·非点光源造成的误差 | 第23页 |
| ·抛物反射面加工误差 | 第23页 |
| ·摄像头的成像误差 | 第23-24页 |
| 第3章 测试仪系统软件功能构成 | 第24-37页 |
| ·图像采集与参数控制 | 第24-25页 |
| ·图像采集 | 第24-25页 |
| ·图像采集时参数控制 | 第25页 |
| ·图像分析处理 | 第25-29页 |
| ·静态边缘轮廓识别 | 第26-28页 |
| ·三维光栅信息识别 | 第28页 |
| ·动态轮廓信息识别 | 第28-29页 |
| ·三维重建与系统仿真 | 第29页 |
| ·相关电气部件控制 | 第29-30页 |
| ·测试数据的管理 | 第30页 |
| ·软件系统的总体框图 | 第30页 |
| ·数据结构的说明 | 第30-37页 |
| ·织物悬垂图像文件的存储结构 | 第30-32页 |
| ·操作织物悬垂图像的类库 | 第32-37页 |
| 第4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织物悬垂性测试 | 第37-57页 |
| ·织物悬垂投影图像定位 | 第37-40页 |
| ·模板匹配定位法 | 第37-38页 |
| ·基于特定图形定位法 | 第38-40页 |
| ·图像预处理 | 第40-45页 |
| ·图像平滑 | 第40-41页 |
| ·阈值分割 | 第41-42页 |
| ·基于边缘检测算子的边缘识别 | 第42-45页 |
| ·织物边缘轮廓点采样 | 第45-47页 |
| ·边缘点采样算法 | 第45-46页 |
| ·边缘轮廓点修正 | 第46-47页 |
| ·基于GVF Snake模型的边缘识别 | 第47-51页 |
| ·传统的Snake模型 | 第48-49页 |
| ·改进的基于GVF的Snake模型 | 第49页 |
| ·用 GVF Snake模拟织物悬垂边缘的检测 | 第49-50页 |
| ·用 Snake模型检测织物边缘 | 第50-51页 |
| ·两种边缘识别方法的比较 | 第51-52页 |
| ·织物悬垂性能评价指标的提取 | 第52-57页 |
| ·织物悬垂性能评价指标的分类 | 第53页 |
| ·悬垂系数的提取 | 第53-54页 |
| ·织物悬垂轮廓曲线分析 | 第54-57页 |
| 第5章 三维形态图像重建及系统仿真 | 第57-80页 |
| ·三维形态图像重建的方法 | 第57-59页 |
| ·光栅图像的平面参数 | 第57-58页 |
| ·识别光栅等高线 | 第58-59页 |
| ·三维系统仿真 | 第59-69页 |
| ·可视化仿真技术 | 第59-60页 |
| ·三维仿真图形库简介 | 第60-61页 |
| ·系统仿真数据处理方法 | 第61-64页 |
| ·织物悬垂三维形态仿真 | 第64-69页 |
| ·步进电机与闪光灯控制 | 第69-70页 |
| ·步进电机控制 | 第69页 |
| ·外接闪光灯控制 | 第69-70页 |
| ·测试过程 | 第70-71页 |
| ·部分试样的测试结果 | 第71-74页 |
| ·部分试样的平面参数测试结果 | 第71-73页 |
| ·部分试样的三维形态测试结果 | 第73-74页 |
| ·关于误差修正 | 第74-80页 |
| ·几何畸变误差的修正 | 第74-78页 |
| ·透视误差的修正 | 第78-8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