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31页 |
| ·分子筛催化合成异丙苯工艺 | 第12-15页 |
| ·Mobil/Badger异丙苯工艺 | 第12-13页 |
| ·Enichem/Enichem异丙苯工艺 | 第13页 |
| ·UOP/Q-Max异丙苯工艺 | 第13-14页 |
| ·Dow/Kellog异丙苯工艺 | 第14页 |
| ·CD Tech/CD Tech催化蒸馏异丙苯工艺 | 第14页 |
| ·燕山石化异丙苯工艺 | 第14-15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异丙苯工艺 | 第15页 |
| ·上海石化研究院异丙苯工艺 | 第15页 |
| ·分子筛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 第15-22页 |
| ·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类 | 第15-16页 |
| ·积碳的组成 | 第16-19页 |
| ·分子筛的酸性质对积碳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失活催化剂的再生研究 | 第20-22页 |
| ·石油烃脱砷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 ·砷的存在及主要的砷化合物 | 第22-23页 |
| ·脱砷原理 | 第23-24页 |
| ·脱砷剂的类型 | 第24-26页 |
| ·脱砷剂的型号及特点 | 第26-27页 |
| ·砷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27-28页 |
| ·其他方法 | 第28-30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30-3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 ·QZ-2000烷基化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案 | 第31-32页 |
| ·Ag-DDC法测砷原理及装置 | 第32-33页 |
| ·Ag-DDC法测砷含量的原理 | 第32页 |
| ·Ag-DDC法测砷装置 | 第32-33页 |
| ·Ag-DDC法测砷步骤 | 第33-3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 ·催化剂中砷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脱砷液中砷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页 |
| ·芳烃异丙基化反应 | 第34-36页 |
| 3 QZ-2000烷基化催化剂失活原因的分析 | 第36-39页 |
| ·失活催化剂中积炭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 ·中毒原因及毒物来源的判定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4 脱砷剂的选择与脱砷率的测定 | 第39-44页 |
| ·QZ-2000烷基化失活催化剂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不同测定总砷含量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 ·QZ-2000烷基化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处理 | 第41-43页 |
| ·有机酸种类对脱砷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处理温度对脱砷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处理时间对脱砷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脱砷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5 再生催化剂的结构、酸性及反应活性研究 | 第44-48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6 哈尔滨烷基化失活催化剂再生后的反应性能评价 | 第48-53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QZ-2000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QZ-2001-04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再生方案处理对QZ-2001-0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 ·催化剂样品图片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