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数字媒介审美问题刍议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数字媒介审美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8-16页 |
| 一、数字媒介的审美与研究价值 | 第8-9页 |
| 1.数字媒介的审美 | 第8-9页 |
| 2.研究价值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 | 第9-13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研究创获 | 第13-16页 |
| 1.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论文不足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媒介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 第16-26页 |
| 一、传统媒介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 1.口传时代的口语 | 第16-17页 |
| 2.读写时代的文字 | 第17-18页 |
| 3.前数字时代的图像 | 第18页 |
| 二、传统媒介走向数字化 | 第18-21页 |
| 1.纸质媒介的数字化 | 第18-19页 |
| 2.前数字媒介的数字化 | 第19-21页 |
| 三、关于数字媒介 | 第21-26页 |
| 1.数字媒介的概念 | 第21-22页 |
| 2.数字媒介的特征 | 第22-23页 |
| 3.数字媒介的具体表现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传统媒介的审美特质 | 第26-34页 |
| 一、口语时代的听觉审美 | 第26-29页 |
| 1.听觉文化的传统 | 第26-27页 |
| 2.口语艺术的音乐性 | 第27-29页 |
| 二、读写时代的想象审美 | 第29-31页 |
| 1.书写者平面化的表达 | 第29-30页 |
| 2.印刷品读者的想象理解 | 第30-31页 |
| 三、前数字时代的沉浸式审美 | 第31-34页 |
| 1.电视内容的强输出 | 第31-32页 |
| 2.电影观众的被动接受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数字媒介审美特征 | 第34-46页 |
|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 第34-37页 |
| 1.多媒体化的审美文本 | 第34-35页 |
| 2.数字化下的仪式感再现 | 第35-36页 |
| 3.口头表演艺术新面貌——“朗读者” | 第36-37页 |
| 二、全新的语言方式 | 第37-41页 |
| 1.超文本的语言方式 | 第37-39页 |
| 2.触觉的感知方式 | 第39-40页 |
| 3.未来故事叙事新形式——“巧书” | 第40-41页 |
| 三、虚拟实存的体验感 | 第41-46页 |
| 1.虚拟实存的美学阐释 | 第41-42页 |
| 2.纸质文本到电子文本 | 第42-43页 |
| 3.审美交互性的代表——手游 | 第43-46页 |
| 第五章 比较视野下数媒审美样态分析及其现代批判 | 第46-58页 |
| 一、传统媒介下的审美样态分析 | 第46-50页 |
| 1.口语时代审美“乌托邦” | 第46-47页 |
| 2.印刷时代的审美“体系化” | 第47-48页 |
| 3.前数字时代的审美“暴力化” | 第48-50页 |
| 二、数字媒介下的审美样态分析 | 第50-53页 |
| 1.观众向“参与者”身份的转换 | 第50-51页 |
| 2.人与技术的联姻 | 第51-52页 |
| 3.数字虚拟艺术的两面性 | 第52-53页 |
| 三、数字媒介下的审美批判 | 第53-58页 |
| 1.私人领域的肆意共享——网络直播热 | 第53-54页 |
| 2.附庸伴随的艺术走向——泛化的娱乐节目 | 第54-55页 |
| 3.界面化的生活方式——游走在屏幕之间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