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4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 第9-11页 |
·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 第11-12页 |
·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 | 第12-19页 |
·氧化还原法 | 第12-14页 |
·液相色谱法 | 第14-19页 |
·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鉴定 | 第19-23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19-20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0-21页 |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 | 第21-22页 |
·紫外光谱法 | 第22页 |
·核磁共振波谱法 | 第22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2页 |
·凝胶渗透色谱法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渣油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 | 第24-32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原料油性质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概述 | 第26-28页 |
·渣油的组分分离 | 第26页 |
·Cu~(~(2+))配位交换色谱分离饱和分中的含硫化合物 | 第26-27页 |
·Pd~(2+)配位交换色谱分离芳香分中的含硫化合物 | 第27-28页 |
·含硫化合物富集效果分析 | 第28-29页 |
·硫在轮古渣油组分中的分布 | 第28页 |
·硫在轮古渣油饱和分与芳香分亚组分中的分布 | 第28-29页 |
·含硫化合物分离体系适用性研究 | 第29-30页 |
·硫在委内瑞拉渣油组分中的分布 | 第29-30页 |
·硫在委内瑞拉渣油饱和分与芳香分亚组分中的分布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气相色谱-质谱用于渣油饱和分与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鉴定 | 第32-50页 |
·仪器检测条件 | 第32-33页 |
·饱和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3-36页 |
·轮古渣油饱和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3-35页 |
·委内瑞拉渣油饱和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5-36页 |
·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6-49页 |
·轮古渣油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6-43页 |
·委内瑞拉渣油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3-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用于渣油饱和分与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析 | 第50-66页 |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1页 |
·含硫化合物的甲基衍生化反应 | 第51页 |
·饱和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4-65页 |
·PASH_1 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PASH_2 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7-61页 |
·PSC 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二次配位法用于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探索 | 第6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6页 |
·实验探索 | 第66-68页 |
·芳香分中含硫化合物富集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硫在芳香分CuCl_2 配位亚组分中的分布 | 第68页 |
·硫在芳香分二次配位亚组分中的分布 | 第68-69页 |
·芳香分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9-76页 |
·芳香分CuCl_2 配位A-2 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9-71页 |
·芳香分二次配位P_1 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71-73页 |
·芳香分二次配位P_2 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73-74页 |
·芳香分二次配位P_3 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