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利益集团概述 | 第12-16页 |
·利益集团的理论回顾和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利益集团的多元化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的利益集团 | 第16-24页 |
·中国利益集团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 第16-19页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7页 |
·政治文化背景 | 第17-19页 |
·中国利益集团的基本形态和种类 | 第19-20页 |
·根据其社会性质划分 | 第19页 |
·根据其组织化程度划分 | 第19-20页 |
·根据其活动目标划分 | 第20页 |
·根据存在时间长短划分 | 第20页 |
·中国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 | 第20-24页 |
·中国利益集团形态多样,但发展不平衡,代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利益集团比较薄弱 | 第20-22页 |
·合法利益集团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生产,官办色彩较浓,但具有潜在政治性的自发性利益集团也日益增多 | 第22-23页 |
·组织结构与职能角色不成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 第23页 |
·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非对抗性矛盾,但矛盾的对抗性有增强趋势 | 第23-24页 |
·利益集团网络化趋势明显 | 第24页 |
·在转型期内部分利益集团将不断分化重组 | 第24页 |
第三章 转型时期发展多元利益集团的必要性 | 第24-30页 |
·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 | 第24-28页 |
·既得利益集团是在改革初期不规范体制中形成的 | 第24-25页 |
·自主性利益集团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 第25-26页 |
·中国利益集团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 第26-28页 |
·多元利益集团的重要作用 | 第28-30页 |
·表达与均衡社会中的多元利益 | 第28-29页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29-30页 |
·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人自我认可的需要 | 第30页 |
第四章 多元利益集团对政府治理提出的挑战 | 第30-34页 |
·利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 第30-31页 |
·强势利益群体可能存在的遗患 | 第31-32页 |
·针对利益集团的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完善 | 第32页 |
·关系到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政府治理的对策 | 第34-43页 |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 第34-35页 |
·促进社会中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 第35页 |
·理顺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关系 | 第35-37页 |
·对政府进行规制是利益集团之间均衡的重要保证 | 第35-36页 |
·政府应当加强对利益集团的管理和监督 | 第36页 |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调控能力和自主能力 | 第36-37页 |
·整合多种社会利益关系 | 第37-40页 |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 第37-38页 |
·加强对强势利益集团的约束和引导 | 第38-39页 |
·规范利益集团关系,营建健康的利益集团发展格局 | 第39-40页 |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40-42页 |
·不断开拓和完善表达途径,实现表达的多元化 | 第40页 |
·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实现博弈的合理化、制度化和透明化 | 第40-41页 |
·构造政府和利益集团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促进利益集团与社会和谐进步 | 第42-43页 |
·将利益集团的发展纳入到宏观调控体系之中 | 第42页 |
·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 第42页 |
·调整和完善调节手段,发挥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