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水资源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 第13页 |
|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3-1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水权概述 | 第17-27页 |
| ·水权的概念 | 第17-18页 |
| ·“一权说” | 第17页 |
| ·“二权说” | 第17页 |
| ·“多权说” | 第17-18页 |
| ·水权的类型 | 第18-20页 |
| ·水权的性质 | 第20-21页 |
| ·水权是何种物权 | 第21页 |
| ·水权是公权还是私权 | 第21-23页 |
| ·水权的法律构成 | 第23-27页 |
| ·水权的主体 | 第23-24页 |
| ·水权的客体 | 第24页 |
| ·水权制度的现代基础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国外水权制度综述 | 第27-38页 |
| ·水权制度的历史类型 | 第27-33页 |
| ·河岸权制度 | 第27-29页 |
| ·优先占用权制度 | 第29-30页 |
| ·公共水权制度 | 第30页 |
| ·绝对所有权、合理使用权与相对所有权水权 | 第30-31页 |
| ·习惯使用权水权制度 | 第31页 |
| ·可交易水权制度 | 第31-33页 |
| ·各种水权制度对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33页 |
| ·国外水权制度概述 | 第33-37页 |
| ·发达国家水权制度 | 第33-36页 |
| ·发展中国家的水权制度 | 第36-37页 |
| ·国外水权制对我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水权配置制度 | 第38-42页 |
| ·水权配置制度简介 | 第38页 |
| ·中国水权配制制度的不足 | 第38-40页 |
| ·水资源的市场配置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水权交易制度 | 第42-50页 |
| ·水权交易制度简述 | 第42页 |
| ·水权交易的在中国的发展 | 第42-44页 |
| ·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 | 第42-43页 |
| ·漳河流域的水权交易 | 第43页 |
| ·甘肃张掖水权交易实践 | 第43-44页 |
| ·水权交易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 ·水权交易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 ·实行水权交易,有利于促进水资源产权的完善 | 第45页 |
| ·实行水权交易,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 第45-46页 |
| ·实行水权交易,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页 |
| ·水权交易的法律依据 | 第46-47页 |
| ·水权市场的建立 | 第47-48页 |
| ·水权市场的概念 | 第47页 |
| ·水权市场的模式 | 第47-48页 |
| ·我国的水市场模式 | 第48页 |
| ·水市场建设原则 | 第48页 |
| ·水价的科学界定 | 第48-49页 |
| ·水权交易的管理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水权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50-54页 |
| ·我国水权管理体制的沿革 | 第50-51页 |
| ·国外的流域管理的模式 | 第51-52页 |
| ·职权高度集中的流域管理模式 | 第51页 |
| ·协调式的流域管理模式 | 第51页 |
| ·综合性的流域管理模式 | 第51页 |
| ·“集成化”流域管理模式 | 第51-52页 |
| ·我国水权管理制度需要改进之处 | 第52-54页 |
| ·提高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52页 |
| ·明确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 | 第52页 |
| ·改革流域管理机构 | 第52页 |
| ·加快流域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流域管理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框架 | 第52页 |
| ·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管理机构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