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 ·芳酰腙类配体的生物学意义 | 第9页 |
| ·咪唑类配体的生物功能 | 第9-10页 |
| ·吡啶衍生物配体的生物功能 | 第10-11页 |
| ·吡啶类杂环的生物活性 | 第10-11页 |
| ·吡啶羧酸类配体的生物功能 | 第11页 |
| ·稀土元素的生物意义 | 第11-13页 |
| ·稀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1-12页 |
| ·稀土离子作为离子探针的功能 | 第12页 |
| ·稀土元素的药学活性 | 第12-13页 |
|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混配体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 | 第14-15页 |
| ·金属酶与混配配合物 | 第14页 |
| ·生命金属元素和有机小分子输送贮存过程中的混配配合物 | 第14-15页 |
| ·透膜传输中的混配配合物 | 第15页 |
| ·化学治疗中的混配配合物 | 第15页 |
| ·酰腙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酰腙基团的酮式配位 | 第16-18页 |
| ·中性酮式配位 | 第16页 |
| ·负一价酮式配位 | 第16-17页 |
| ·负一与负二混合价酮式配位 | 第17-18页 |
| ·负一、负二与负三混合价酮式配位 | 第18页 |
| ·酰腙基团的烯醇式配位 | 第18-19页 |
| ·负一价烯醇式配位 | 第18-19页 |
| ·负二价烯醇式配位 | 第19页 |
| ·烯醇式负三价桥联配位 | 第19页 |
| ·酰腙基团的脱氢共轭式配位 | 第19-20页 |
| ·咪唑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咪唑与金属的二元配合物 | 第20-21页 |
| ·咪唑及另一配体与金属的三元配合物 | 第21-22页 |
| ·2,6-二羧酸吡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三齿螯合方式配位 | 第23页 |
| ·三齿螯合和羧基桥联混合配位 | 第23-24页 |
| ·三齿螯合和二齿桥联混合配位 | 第24页 |
| ·异烟酸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异烟酸以N原子配位 | 第25页 |
| ·异烟酸以O原子配位 | 第25-26页 |
| ·异烟酸以O、N原子混合配位 | 第26页 |
| ·本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 第二章 过渡金属与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3-51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 ·配体H_3L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 (1) 配体H_3L的合成 | 第34页 |
| (2) 配合物的合成及单晶培养 | 第34-35页 |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35-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 ·配合物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 第37页 |
|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37-39页 |
|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39-40页 |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及讨论 | 第40-48页 |
| ·配合物的热分解分析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2,6-二羧酸吡啶、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与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晶体结构 | 第51-70页 |
| 前言 | 第51-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2页 |
| ·配体H_3L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52-53页 |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53-5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 ·配合物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 第54-55页 |
|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8页 |
|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58-60页 |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及讨论 | 第60-67页 |
| ·配合物的热分析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稀土与异烟酸及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的混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0-82页 |
| 前言 | 第70-71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1页 |
| ·稀土硝酸盐、配体H_3L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71页 |
| ·稀土硝酸盐、配体H_3L的合成 | 第71页 |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71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1-80页 |
| ·配合物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 第71-72页 |
|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4页 |
|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74-77页 |
| ·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77-78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82-103页 |
| 前言 | 第82-83页 |
| ·实验部分 | 第83-87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83-84页 |
| ·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实验 | 第84-86页 |
| ·配合物对小麦条锈病菌的生物活性 | 第84-85页 |
| ·比浊法测定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 | 第85-86页 |
|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 第86-87页 |
| ·实验条件 | 第86页 |
|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 ·配合物对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87-88页 |
| ·配合物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88-90页 |
|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机理研究 | 第90-99页 |
| ·吸光滴定 | 第90-93页 |
| ·发光滴定 | 第93-95页 |
| ·发光淬灭 | 第95-99页 |
|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机理讨论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总结 | 第103-104页 |
| 附录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