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NO_x产生的危害及来源 | 第12-14页 |
·NO_x产生的危害 | 第12-13页 |
·NO_x产生的释放源 | 第13-14页 |
·我国的NO_x污染情况 | 第14页 |
·NO_x生成机理和控制技术综述 | 第14-22页 |
·NO_x的形成机理 | 第14-18页 |
·NO_x的破坏机理 | 第18-19页 |
·控制 NO_x形成的措施 | 第19-22页 |
·再燃烧技术有关研究的综述 | 第22-25页 |
·再燃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再燃烧还原NO的机理 | 第23-24页 |
·再燃燃料的选择 | 第24-25页 |
·目前再燃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25页 |
·废轮胎的治理方法和热物理性质的综述 | 第25-31页 |
·废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 | 第25-26页 |
·国外废轮胎的回收状况 | 第26-27页 |
·废轮胎的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27-28页 |
·我国废轮胎的回收现状及问题 | 第28页 |
·废轮胎衍生燃料 TDF(Tire-derived Fuel) | 第28-29页 |
·废轮胎的热解性质 | 第29-30页 |
·废轮胎用于再燃脱硝的可行性与意义 | 第30-31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废轮胎胶粉热解特性和动力学分析 | 第32-49页 |
·废轮胎胶粉的热重分析 | 第32-40页 |
·实验仪器和实验样品 | 第32-33页 |
·实验内容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3-39页 |
·废轮胎热解挥发分气体产物的分析 | 第39-40页 |
·废轮胎胶粉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40-46页 |
·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40-42页 |
·热解反应机理方程 | 第42-43页 |
·动力学模型的计算 | 第43-46页 |
·废轮胎胶粉和煤粉的热解特性比较 | 第46-48页 |
·本章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废轮胎胶粉的再燃脱硝实验研究 | 第49-76页 |
·再燃技术和再燃燃料研究的回顾 | 第49-55页 |
·再燃脱硝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再燃燃料的研究 | 第51-55页 |
·废轮胎胶粉再燃脱硝的实验设计 | 第55-67页 |
·实验系统 | 第56-59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9-67页 |
·废轮胎胶粉的2段燃烧(再燃+燃烬)实验研究 | 第67-74页 |
·实验设计 | 第68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8-74页 |
·本章结论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废轮胎胶粉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76-97页 |
·FLUENT简介 | 第76-77页 |
·数学模型 | 第77-83页 |
·气相湍流流动 | 第77-78页 |
·气相湍流燃烧 | 第78-79页 |
·湍流气固两相流动 | 第79页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79-80页 |
·挥发份析出模型 | 第80-81页 |
·焦碳燃烧模型 | 第81页 |
·本文所用的NO_x模型 | 第81-83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83-87页 |
·模拟对象的模化 | 第83-85页 |
·实验工况 | 第85页 |
·燃料类型 | 第85-86页 |
·网格划分 | 第86页 |
·边界条件 | 第86-87页 |
·求解 | 第87页 |
·燃烧模拟状况及分析 | 第87-91页 |
·速度分布 | 第87-88页 |
·温度分布 | 第88-90页 |
·CO_2和CO分布 | 第90-91页 |
·NO的释放特性分析 | 第91-95页 |
·NO沿程分析 | 第91-93页 |
·炉膛温度的影响 | 第93-94页 |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 第94-95页 |
·细度的影响 | 第95页 |
·本章结论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7-100页 |
·总结 | 第97-9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