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8页 |
·本文中几个概念的描述 | 第8-10页 |
2 我国商会的历史发展沿革变化 | 第10-20页 |
·古代的商会前身——行会 | 第10-11页 |
·清代末期至民主革命时期的商会组织 | 第11-12页 |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会组织 | 第12-16页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第13-14页 |
·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 | 第14页 |
·1966年到1976年文革期间 | 第14页 |
·1976年文革结束到1991年中发[1991]15号文件下发前 | 第14页 |
·1991年至今 | 第14-16页 |
·我国现有商会组织分类 | 第16-20页 |
3 发达国家商会的特点 | 第20-23页 |
·发达国家商会的共同特点 | 第20-21页 |
·不同类型的商会比较 | 第21-23页 |
4 商会的共性研究 | 第23-37页 |
·商会产生和发展的双因素理论 | 第23-28页 |
·商会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因素 | 第23-25页 |
·商会产生的政治因素 | 第25-26页 |
·不同的商会双因素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双因素理论分析有中国特色商会的模式 | 第27-28页 |
·商会的存在意义 | 第28-30页 |
·商会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商会存在的现实意义 | 第30页 |
·商会的特征 | 第30-34页 |
·民间性 | 第30-31页 |
·经济性 | 第31页 |
·代表性 | 第31-32页 |
·非营利性 | 第32-33页 |
·独立性 | 第33页 |
·行业性和地域性 | 第33-34页 |
·商会的作用 | 第34-37页 |
·维权 | 第34页 |
·服务 | 第34-35页 |
·协调 | 第35页 |
·行业自律 | 第35页 |
·沟通 | 第35-37页 |
5 工商联(商会)现状 | 第37-45页 |
·工商联(商会)组织结构现状 | 第37-39页 |
·工商联(商会)主要工作成绩 | 第39-40页 |
·工商联(商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缺乏法律支持,定位不准确,处于探索阶段 | 第40-41页 |
·一些党委、政府重视不够 | 第41-42页 |
·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作用难以发挥 | 第42页 |
·经济性体现不足,为会员服务力度小 | 第42-43页 |
·凝聚力不强,代表性不足 | 第43页 |
·民间性体现不足 | 第43-45页 |
6 拆分方案——工商联(商会)的组织结构设计 | 第45-59页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的重大意义 | 第45-46页 |
·工商联(商会)将成为有中国特色商会的主体 | 第46页 |
·工商联(商会)组织结构设计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三种主要的工商联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 第47-55页 |
·行政化方案 | 第47页 |
·合并方案 | 第47-48页 |
·拆分方案 | 第48-55页 |
·几种方案的比较 | 第55-59页 |
·几种方案的双因素理论比较 | 第55-56页 |
·在解决“三性”协调表现不足问题方面的比较 | 第56-57页 |
·在实践中运用的可能性比较 | 第57-59页 |
7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