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及能力协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 | 第11页 |
·编组站能力计算 | 第11-14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 | 第15-21页 |
·编组站系统 | 第15-17页 |
·编组站系统边界和环境分析 | 第15-16页 |
·编组站系统功能分析 | 第16-17页 |
·按照技术作业过程的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 | 第17-19页 |
·排队论 | 第17-18页 |
·编组站排队系统 | 第18-19页 |
·按照功能实现的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编组站系统功能再认识 | 第19页 |
·编组站功能系统 | 第19-20页 |
·两种结构划分的异同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编组站车流和能力分析 | 第21-41页 |
·不均衡运输分析 | 第21-28页 |
·编组站车流不均衡的原因 | 第21-22页 |
·车流不均衡对编组站运输组织和能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以郑州北为例说明不均衡性影响 | 第23-25页 |
·车流不均衡性量化分析 | 第25-26页 |
·通过列流强度划分阶段的不均衡性分析 | 第26-28页 |
·编组站能力认识 | 第28-36页 |
·编组站改编能力 | 第29-33页 |
·编组站通过能力 | 第33-36页 |
·驼峰小时能力与车流阶段的关系 | 第36-40页 |
·模糊理论的基础知识 | 第36-37页 |
·车流状态的确定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研究 | 第41-53页 |
·系统协调理论 | 第41-42页 |
·系统协调描述 | 第41页 |
·系统协调分析 | 第41-42页 |
·系统协调管理 | 第42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计算 | 第44-52页 |
·建立动态传递方程 | 第44-45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 | 第45-46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计算公式(一) | 第46-49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计算公式(二)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编组站不均衡运输组织方法 | 第53-58页 |
·编组站不均衡运输组织研究层次结构 | 第53页 |
·改善编组站系统环境的相关组织措施 | 第53-54页 |
·列车运行图编制 | 第53页 |
·整体提高列车编组质量 | 第53-54页 |
·车列和机车有效衔接 | 第54页 |
·编组站单项设备能力紧张时的具体措施 | 第54-56页 |
·检查设备单项作业时间,实现能力自身协调 | 第54-55页 |
·设备能力紧张时的运输组织方法 | 第55-56页 |
·整体考虑编组站不均衡运输组织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重庆西站能力协调研究 | 第58-71页 |
·重庆西编组站概况和技术特征 | 第58-64页 |
·重庆西站概况 | 第58-59页 |
·重庆西站主要技术特征 | 第59-62页 |
·重庆西站驼峰解体作业时间标准及能力计算 | 第62-64页 |
·重庆西站车流统计和分析 | 第64-68页 |
·接车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发车数据说明 | 第67-68页 |
·重庆西站车流不均衡的运输组织方法 | 第68-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结论 | 第71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