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4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NOx物化性质概述 | 第14-16页 |
·脱硝技术概况 | 第16-17页 |
·湿法脱硝技术进展 | 第17-22页 |
·碱液吸收法 | 第18-19页 |
·还原吸收法 | 第19页 |
·氧化吸收法 | 第19-21页 |
·液膜法 | 第21-22页 |
·NOx湿法络合吸收技术进展 | 第22-34页 |
·吸收液 | 第22-23页 |
·配体 | 第23-26页 |
·络合吸收能力 | 第26-28页 |
·反应动力学 | 第28-29页 |
·吸收液的循环再生 | 第29-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35-43页 |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37-43页 |
第四章 Fe~(Ⅱ)EDTA络合吸收NO的实验研究 | 第43-53页 |
·温度对吸收的影响 | 第43-45页 |
·pH值对吸收的影响 | 第45-47页 |
·Na_2SO_3对吸收的影响 | 第47-50页 |
·Na_2SO_3对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48页 |
·Na_2SO_3对吸收的影响 | 第48-50页 |
·低浓度SO_2对吸收的影响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Na_2SO_3还原再生Fe~(Ⅱ)EDTA吸收液的研究 | 第53-61页 |
·Na_2SO_3再生机理研究 | 第53-58页 |
·Fe~(Ⅱ)EDTA和Fe~(Ⅱ)EDTA(NO)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53-54页 |
·Na_2SO_3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54-55页 |
·吸收产物分析 | 第55-57页 |
·拉曼光谱的检测 | 第57-58页 |
·吸收终产物的分析 | 第58页 |
·反应产物机理研究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电化学还原再生Fe~(Ⅱ)EDTA吸收液的研究 | 第61-74页 |
·Fe~(Ⅲ)EDTA/Fe~(Ⅱ)EDTA电对可逆性研究 | 第61-66页 |
·Fe~(Ⅲ)EDTA/Fe~(Ⅱ)EDTA电对的电子得失 | 第61-63页 |
·扩散过程研究 | 第63-65页 |
·标准速率常数k~0 | 第65-66页 |
·电化学反应过程活化能 | 第66-69页 |
·表观活化能 | 第67-68页 |
·电子转移活化能 | 第68-69页 |
·直接电化学还原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Fe~(Ⅱ)EDTA脱硝废水的资源化初探 | 第74-92页 |
·EDTA的循环回用 | 第74-83页 |
·脱硝后废水的成分 | 第74-76页 |
·EDTA酸析回收的影响因素 | 第76-83页 |
·脱硝废水的资源化 | 第83-84页 |
·案例分析 | 第84-91页 |
·现场再生 | 第85-88页 |
·吸收后再生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页 |
·展望 | 第92-9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博士期间发表或送审的论文和发明专利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