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历史街区的衰落 | 第9-12页 |
·历史街区社区阶层化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 | 第15-17页 |
·弱势群体与弱势居住群体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第2章:北京大吉片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弱势群体居住问题 | 第21-35页 |
·大吉片历史街区现状调查 | 第21-25页 |
·街区现状 | 第21-22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22-25页 |
·大吉片历史街区两轮改造方案 | 第25-27页 |
·方案内容 | 第25-26页 |
·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居民调查 | 第27-33页 |
·问卷调查 | 第27-33页 |
·居民访谈 | 第33页 |
·本章小结:发现问题 | 第33-35页 |
第3章: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分析 | 第35-61页 |
·弱势居住群体对历史街区区位优势的依赖 | 第36-41页 |
·弱势群体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依赖 | 第36-37页 |
·对特定工作岗位的依赖性 | 第37-39页 |
·对公共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的依赖性 | 第39-41页 |
·对特定信息传播方式的依赖性 | 第41页 |
·对历史街区文化氛围的依恋 | 第41-43页 |
·对院落安全感的依恋 | 第41-42页 |
·对胡同生活和胡同文化的普遍认同 | 第42-43页 |
·无力租购住房 | 第43页 |
·修建性破坏 | 第43-47页 |
·文物建筑修建性破坏 | 第43-44页 |
·其它传统建筑修建性破坏 | 第44-45页 |
·住房维护更新的消极因素 | 第45-47页 |
·难以达到政策要求的危房修缮措施 | 第47-48页 |
·传统规划管理模式相对弱势群体利益需求应变滞后 | 第48-51页 |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 第48-49页 |
·管理越位加剧经济效益盲目追求与弱势群体保护目标失谐- | 第49-50页 |
·规划的单向效应难以顾及弱势群体利益保护 | 第50-51页 |
·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有待完善 | 第51-56页 |
·立法上的矛盾 | 第51页 |
·强制拆迁弊端 | 第51-52页 |
·缺乏听证制度 | 第52-54页 |
·拆迁补偿问题 | 第54-56页 |
·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与弱势群体利益冲突 | 第56-58页 |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 | 第56-57页 |
·拆迁安置过程中的逐利行为 | 第57-58页 |
·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 第58-60页 |
·历史遗留问题由来 | 第59页 |
·更新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当前北京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理论与实践反思 | 第61-79页 |
·大规模改造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弱势群体居住状况 | 第61-66页 |
·改造方法“简单化”容易破坏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 | 第62-63页 |
·在经济上缺乏稳定性影响拆迁周转户安置 | 第63页 |
·对弱势群体赖以生存的中小型经济的破坏 | 第63页 |
·易对街区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第63-64页 |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加剧社会不公 | 第64-65页 |
·缺乏公众参与 | 第65页 |
·不能很好地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位置需求 | 第65-66页 |
·小规模改造对于改善弱势群体居住状况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66-70页 |
·小规模改造的优点及其现实意义 | 第66-68页 |
·小规模改造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8-70页 |
·社区合作更新理论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70-77页 |
·社区合作更新基本概念 | 第70页 |
·“社区合作更新”基本原则 | 第70-72页 |
·北京旧城“社区合作更新”政策构想 | 第72-75页 |
·“社区合作更新”尚待解决的几个难题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国外旧区更新改造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79-95页 |
·由政府主导的保护更新计划 | 第79-81页 |
·韩国北村保护与更新 | 第79-81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81页 |
·由政府成立的开发公司主导的旧区改造 | 第81-84页 |
·英国特拉福特工业园的开发建设 | 第81-83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83-84页 |
·由开发商成立的设计小组主导的城市更新 | 第84-88页 |
·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城市更新 | 第84-88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88页 |
·由建筑师主导的社区更新 | 第88-91页 |
·德国海克斯奇社区更新 | 第88-90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90-91页 |
·由社区成立的改造小组主导的社区合作更新 | 第91-92页 |
·英国利尤住房更新 | 第91-92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6章:建立北京历史街区弱势群体居住状况改善新机制的建议 | 第95-109页 |
·完善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体系 | 第95-99页 |
·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法规 | 第95-96页 |
·建立商品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 第96页 |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建议 | 第96-97页 |
·廉租房建设的建议 | 第97-98页 |
·发展住房金融市场 | 第98-99页 |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 | 第99-102页 |
·市场化国家土地开发与管理经验 | 第99-100页 |
·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开发 | 第100-102页 |
·社会合作更新 | 第102-107页 |
·编制更新改造战略计划 | 第102-103页 |
·拟定分批拆除的建筑 | 第103-104页 |
·示范性地块回收 | 第104页 |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104-105页 |
·历史街区土地一级开发 | 第105-106页 |
·规划建设 | 第106页 |
·社会合作更新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 | 第115-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