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6-7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12页 |
| ·适合于区域供冷供热联供的用户端室内系统形式 | 第8-9页 |
| ·国内外区域供冷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区域供冷冷负荷的确定 | 第13-17页 |
| ·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13页 |
| ·冷负荷计算与分析 | 第13-17页 |
| ·围护结构基本情况 | 第13页 |
| ·室内热扰量和空调运行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 ·室内外气象参数 | 第14-15页 |
| ·空调季节冷负荷分布规律 | 第15页 |
| ·空调设计冷负荷的确定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区域供冷系统的构成 | 第17-25页 |
| ·区域供冷系统的构成 | 第17-18页 |
| ·区域供冷冷冻站冷负荷的确定 | 第18-19页 |
| ·区域供冷冷冻站各主要设备的选型 | 第19-25页 |
| ·冷水机组的选择 | 第19-20页 |
| ·冷冻水循环泵的选择 | 第20-21页 |
| ·冷却水泵的选择 | 第21-22页 |
| ·补水泵的选择 | 第22页 |
| ·冷却塔的选择 | 第22-23页 |
| ·水处理设备 | 第23页 |
| ·区域供冷冷冻站的制冷机房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制冷机组能耗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25-47页 |
| ·制冷机组运行能耗计算方法简介 | 第25-26页 |
| ·制冷设备数学建模方法 | 第26-29页 |
|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 ·蒸发器冷凝器模型 | 第29-31页 |
|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模型 | 第31-34页 |
| ·制冷循环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 ·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耦合运行求解方法 | 第35-39页 |
|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 ·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耦合运行求解方法 | 第36-38页 |
| ·多机头螺杆式制冷机组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耦合运行求解方法 | 第38-39页 |
| ·冷却塔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冷却塔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41页 |
| ·冷却塔与冷水机组的耦合运行 | 第41-44页 |
| ·冷却塔与冷水机组的耦合运行工作过程 | 第42-43页 |
| ·冷却塔与冷水机组的耦合运行求解方法 | 第43页 |
| ·多机头螺杆式制冷机组的冷却塔和制冷机组的耦合求解方法 | 第43-44页 |
| ·吸收式制冷机组全年能耗模拟计算 | 第44-47页 |
| ·吸收式制冷简介 | 第45-46页 |
| ·吸收式制冷机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区域供冷各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第47-55页 |
| ·区域供冷各系统的初投资估算 | 第47-49页 |
| ·区域供冷各系统的运行费用估算 | 第49-52页 |
| ·折旧费 | 第49-50页 |
| ·设备运行费用的计算 | 第50-52页 |
| ·设备的维修管理费 | 第52页 |
| ·维护管理人员的工资 | 第52页 |
| ·夏季采用房间空调器降温初投资及运行费用 | 第52-54页 |
| ·冬季集中供暖的初投资 | 第54页 |
| ·各系统经济性对比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区域供冷系统节能性分析 | 第55-62页 |
|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等效发电火用效率 | 第56-58页 |
|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等效发电火用效率 | 第58-59页 |
| ·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 第59页 |
| ·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产系统 | 第59-60页 |
| ·燃煤热电冷联产系统 | 第60-6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74页 |
| 附录一 区域供冷室外管网最不利环路水力计算表 | 第67-68页 |
| 附录二 区域供冷室外管网投资估算工程预算书 | 第68-71页 |
| 附录三 室外供热管网投资估算工程预算书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