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导论第1-18页
 一、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发端第11-12页
 二、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第12-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研究意义第16-18页
第一章 隐私权的意涵第18-44页
 第一节 隐私权的定义第18-26页
  一、独处权理论第18-19页
  二、信息控制理论第19-20页
  三、人格理论第20-21页
  四、亲密关系理论第21-22页
  五、限制接触理论第22-23页
  六、隐私权的批评理论第23-25页
  七、本文的定义第25-26页
 第二节 隐私权的内涵第26-36页
  一、隐私权的主体第26-27页
  二、隐私权的范围第27-30页
  三、隐私利益第30-31页
  四、隐私权的内容第31-33页
  五、隐私权和自由权、人格权的关系第33-36页
 第三节 中国传统隐私的内涵第36-44页
  一、家族隐私第36-37页
  二、个人的“隐”第37-41页
  三、传统隐私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第41-44页
第二章 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第44-73页
 第一节 隐私权的社会基础第44-55页
  一、西方古代公私领域观念第44-46页
  二、西方近代公私领域观念第46-47页
  三、西方现代公私领域观念第47-49页
  四、中国传统公私观念及其创造性转化第49-55页
 第二节 德国隐私权的价值——人性尊严第55-63页
  一、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第56-57页
  二、人性尊严的法律规定第57-58页
  三、人性尊严的定义第58-60页
  四、人性尊严中的“人”第60-62页
  五、人性尊严是最高法律价值第62-63页
 第三节 美国隐私权的价值——自主第63-69页
  一、自主隐私的发展第63-64页
  二、自主的价值第64-66页
  三、自主的含义第66-67页
  四、自主的批评与重建第67-69页
 第四节 隐私权的性质第69-73页
  一、隐私权是人权第69-70页
  二、隐私权是基本权利第70-73页
第三章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73-102页
 第一节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与同意原则第73-77页
  一、隐私权的行使与同意原则第73-74页
  二、同意原则在隐私权保护中的意义第74-75页
  三、同意与隐私权抛弃第75-77页
 第二节 同意的构成要件第77-84页
  一、同意的主体要件第77-81页
  二、同意的客观要件第81-82页
  三、同意的主观要件第82-83页
  四、同意中的告知义务第83-84页
 第三节 隐私权行使的界限第84-94页
  一、公共利益第85-90页
  二、他人权利第90-91页
  三、隐私权限制的条件第91-94页
 第四节 隐私权法律保护与利益衡量第94-102页
  一、利益衡量概论第94-96页
  二、价值位阶理论第96-99页
  三、比例原则第99-100页
  四、类型化利益衡量第100-102页
第四章 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实践第102-147页
 第一节 生命权和隐私权保护第102-114页
  一、决定死亡的权利第103-108页
  二、胎儿生命权和隐私权第108-112页
  三、生命权与隐私权冲突中的衡量因素第112-114页
 第二节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第114-131页
  一、新闻自由的确立第114-117页
  二、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第117-121页
  三、利益衡量因素(1)——以新闻媒体为视角第121-127页
  四、利益衡量因素(2)——以隐私权为视角第127-131页
 第三节 监听与隐私权保护第131-143页
  一、监听的法律意义第131-133页
  二、监听与隐私权的冲突第133-134页
  三、监听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实践第134-140页
  四、同意原则在监听中的特殊性第140-141页
  五、监听与隐私权冲突的衡量第141-143页
 第四节 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因素第143-147页
  一、场所条件第143-144页
  二、社会的影响第144页
  三、不同的人第144-145页
  四、不同的私人领域事务第145页
  五、客观的隐私期待第145-147页
结论 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展望第147-158页
 第一节 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模式第147-153页
  一、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模式第147-148页
  二、各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148-153页
 第二节 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建构第153-158页
  一、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第154页
  二、构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几点设想第154-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1998年《人权法案》研究
下一篇:国家法实效问题研究--来自中国五省农村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