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公园研究
引言 | 第1-16页 |
一、初步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二、研究对象的初筛 | 第11-12页 |
三、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2-16页 |
第一章 雕塑公园的源头 | 第16-20页 |
第一节 古代欧洲的集中雕塑 | 第16页 |
第二节 户外雕塑展览 | 第16-20页 |
第二章 雕塑公园的名称与形态 | 第20-37页 |
第一节 雕塑公园的名称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雕塑公园的客观形态 | 第22-37页 |
一、疆域和场所 | 第22-31页 |
二、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 | 第31-37页 |
第三章 雕塑公园的类型与功能 | 第37-55页 |
第一节 迈向现代雕塑公园的过渡 | 第37-44页 |
一、维格兰公园 | 第37-39页 |
二、特尔古日乌组雕 | 第39-44页 |
第二节 实用的博物馆雕塑花园 | 第44-46页 |
第三节 融于自然的大型雕塑公园 | 第46-51页 |
第四节 雕塑之径 | 第51-55页 |
第四章 雕塑公园在中国 | 第55-97页 |
第一节 中国雕塑公园的发展与现状 | 第56-60页 |
一、数量及分布 | 第56页 |
二、发展态势 | 第56-60页 |
第二节 中国雕塑公园的艺术特色 | 第60-63页 |
一、中国雕塑公园的类型 | 第60-61页 |
二、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 | 第61-63页 |
第三节 中国雕塑公园与当代雕塑创作 | 第63-75页 |
一、雕塑公园的作品来源 | 第64-71页 |
二、雕塑公园的作品类型 | 第71-75页 |
第四节 中国雕塑公园的资金运作 | 第75-81页 |
一、初期投资 | 第75-77页 |
二、日常运作 | 第77-79页 |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79-81页 |
第五节 中国雕塑公园的社会反响 | 第81-82页 |
第六节 中国雕塑公园的价值取向 | 第82-90页 |
一、“怀旧”与“训导”情结 | 第82-86页 |
二、“国际雕塑公园”与“国际雕塑邀请展”现象 | 第86-88页 |
三、为经济与政治意图服务 | 第88-90页 |
第七节 雕塑公园与国家创新战略 | 第90-97页 |
一、美育问题的提出 | 第91-92页 |
二、雕塑公园与创新思维培养 | 第92-94页 |
三、雕塑公园与国家创新战略 | 第94-97页 |
第五章 中国雕塑公园的对策 | 第97-109页 |
第一节 “刹车”还是“减速”?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雕塑公园的核心观念 | 第102-105页 |
一、优胜劣汰的选择方式 | 第102-103页 |
二、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从“现管”到“不管”的操作模式 | 第105-106页 |
第四节 建设“软环境” | 第106-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书目 | 第112-117页 |
附表:《美国主要雕塑公园及雕塑集中地统计表》 | 第117-146页 |
《欧洲各国雕塑公园及雕塑集中地统计表》 | 第122-127页 |
《亚洲其它国家雕塑公园及雕塑集中地统计表》 | 第127-129页 |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雕塑公园及雕塑集中地统计表》 | 第129-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