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城市(镇)建筑发展史论文

基于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形态研究

1.绪论第1-21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13-14页
       ·研究对象第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 时间界定第13页
   (2) 空间界定第13-14页
   (3) 概念界定第14页
   (4) 研究重点与线索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史料研究法第14页
       ·实地调研法第14页
       ·定量研究法第14-15页
       ·典型个案意象研究法第15页
     ·研究框架第15-16页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第16-21页
       ·文献综述第16页
   (1) 地方志第16页
   (2) 古代著述第16页
       ·古代舆图和民国测绘图第16-17页
   (1) 古代舆图第17页
   (2) 民国地图第17页
   (3) 民国测绘图第17页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1) 文史类第17-18页
   (2) 城市史类第18-19页
   (3) 建筑类第19-21页
2.泉州古城起源和发展概况第21-31页
     ·城市起源概述第21-22页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丰州第21页
       ·隋代至唐代中期的“泉州”第21-22页
       ·唐代后期的泉州第22页
     ·城市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分析第22-25页
       ·城市初创期第22-23页
       ·城市成型期第23-25页
   (1) 王氏集团统治泉州第23-24页
   (2) 留从效割据泉州第24页
   (3) 陈洪进割据泉州第24-25页
       ·城市繁荣期第25页
       ·城市衰落期第25页
     ·城市自然环境与风水格局第25-30页
       ·地理格局与城市选址第25-26页
       ·自然环境中的风水意向第26-30页
   (1) 龙脉意向第28页
   (2) 砂的意向第28-29页
   (3) 水的意向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城”、“郭”形态分析第31-48页
     ·泉州“城”、“郭”起源分析第31-35页
       ·衙城、子城、罗城的相对关系辨析第32-33页
   (1) 子城周长非“三里百六十步”第32页
   (2) 子城形制和采邑城的关系第32-33页
   (3) 衙城、子城、罗城之所指第33页
       ·子城的建城时间辨析第33-35页
   (1) 府志县志说第34页
   (2) 其它相关文献说第34-35页
       ·唐代泉州城市的基本结构特征第35页
     ·罗城城墙第35-46页
       ·历代罗城城墙范围演变第35-37页
   (1) 东西向发展阶段——城市成型期第36页
   (2) 南向发展阶段——城市繁荣期第36-37页
   (3) 北向发展阶段——城市衰落期第37页
       ·宋代“外砖内石”城墙第37-43页
   (1) 砖石城墙的背景分析第37-40页
   (2) “外砖内石”与“出砖入石”的渊源分析第40-41页
   (3) 砖石城墙形态的中西比较第41-43页
       ·清代“关东式”石城墙第43-46页
   (1) 堞第45-46页
   (2) 垛口第46页
   (3) 坐台和女墙第46页
     ·城濠第46-47页
       ·子城外濠第46-47页
       ·罗城外濠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街巷市易布局第48-57页
     ·泉州城市的正交主轴布局第48-51页
       ·泉州城市轴线布局的河洛渊源第48-49页
   (1) 古代都城的轴线布局及其物质载体第48页
   (2) 泉州城市的轴线特点及其物质载体第48-49页
       ·泉州子城正交主轴的确立第49-51页
   (1) 寺庙建筑的影响第50-51页
   (2) 地理环境的影响第51页
       ·正交主轴的生长与城市的发展第51页
     ·子城区街市——上十字街第51-53页
       ·上十字街与子城布局第51-52页
   (1) 十字街与子城布局第51-52页
   (2) 唐代子城内“市”的位置第52页
       ·市坊制的改革与新型街市的形成第52-53页
   (1) 市坊制解体后的新街道制度第52页
   (2) 泉州街市的形成时期第52-53页
       ·明清子城区街市与巷道第53页
   (1) 东大街及其附属巷道——上十字街口东至行春门(子城东门)第53页
   (2) 西大街及其附属巷道——上十字街口西至肃清门(子城西门)第53页
   (3) 南大街及其附属巷道——上十字街口南至崇阳门(子城南门)第53页
   (4) 北大街及其附属巷道——上十字街口北至谯楼(明清时期的谯楼)第53页
     ·罗城区街市——下十字街第53-56页
       ·子城上十字街的扩展第53-54页
   (1) “一纵”——南北向轴线的扩展第53页
   (2) “二横”——东西向主轴线的扩展和东西向次轴线的形成第53-54页
       ·明清罗城区街市与巷道第54-56页
   (1) 涂门街市及其附属巷道第54页
   (2) 涂山、新门街市及其附属巷道第54页
   (3) 南大街的补充及其附属巷道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明清城市空间分区布局第57-79页
     ·官方行政空间第57-60页
       ·提督府区第57-59页
   (1) 明以前“三门三朝”的附会第58页
   (2) 清代“三朝五门”的附会第58-59页
   (3) 从衙城布局形制的改变看明清泉州城市性质的改变第59页
       ·府署区第59-60页
   (1) 泉州府衙第59-60页
   (2) 晋江县衙第60页
     ·社会信仰空间第60-72页
       ·正统的官方仪式组合第60-66页
   (1) 文圣的祭祀空间第60-62页
   (2) 武圣的祭祀空间第62-63页
   (3) 天地的祭祀空间第63-65页
   (4) 天后的祭祀空间第65-66页
       ·传统的公众信仰组合第66-70页
   (1) 佛教的信仰空间第66-68页
   (2) 道教的信仰空间第68页
   (3) 伊斯兰教的信仰空间第68-70页
       ·明清的地方崇拜组合第70-72页
   (1) 行政空间与铺境空间第70页
   (2) 铺境庙的分布第70-72页
     ·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第72-77页
       ·居住分布第72-75页
   (1) 子城区内第73-74页
   (2) 子城区外第74-75页
       ·园林分布第75-77页
   (1) 住宅园林第75页
   (2) 官绅园林第75-77页
   (3) 自然山水园林第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6.城市意象性分析第79-95页
     ·节点——双门前第79-82页
       ·双门制度第79页
       ·双阙制度第79-80页
       ·双门双阙城楼到双门城楼的演变第80-82页
     ·道路——子城内南大街第82-87页
       ·平面布局分析第82页
       ·尺度分析第82-84页
   (1) 两沟的尺度第82-83页
   (2) 店铺的尺度第83页
   (3) 路面的尺度第83页
   (4) 与《考工记》道路的尺度关系第83-84页
       ·新街道制度图示和南大街各时期的空间形态演变第84-87页
   (1) 新街道制度图示第84页
   (2) 王氏集团统治时期的南大街图示第84-85页
   (3) 留氏集团统治之后的南大街图示第85-87页
     ·区域——宋代南罗城外濠区第87-94页
       ·“拓罗就翼”的结果第87页
       ·区域的空间构成第87-89页
   (1) 城濠第87-88页
   (2) 街巷第88页
   (3) 标志物第88页
   (4) 节点(桥、水埠、广场、街巷结点)第88-89页
       ·城市重要的经济生活和市民生活中心第89-94页
   (1) 经济生活作用第89-94页
   (2) 市民生活作用第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论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附图一 民国11年泉州市图(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第101-102页
附图二 乾隆版泉州城舆图(乾隆版《泉州府志》)第102-103页
附图三 道光版泉州城舆图(道光版《晋江县志》)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销区政府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因果性与事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