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粒径谱的解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3页 |
1 粒度分析历史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9页 |
·粒径测量方法 | 第23页 |
·沉积物分类方法 | 第23-24页 |
·粒度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粒径谱解析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2 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29-33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研究海区 | 第29-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方法 | 第33-44页 |
1 样品的γ谱分析 | 第33-37页 |
·γ谱仪系统 | 第33-34页 |
·效率刻度 | 第34-35页 |
·核素比活度的计算 | 第35页 |
·沉积物样品的测定 | 第35-36页 |
·~(210)Pb_(ex) 方法测定沉积速率 | 第36-37页 |
·~(137)Cs 方法测定沉积速率 | 第37页 |
2 粒径谱的解析 | 第37-44页 |
·剥谱方法 | 第37-40页 |
·Origin7.5 解谱方法 | 第40-44页 |
第三章 胶州湾与青岛近海沉积物 | 第44-70页 |
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44页 |
·采样站位与样品描述 | 第44页 |
·样品的γ谱分析 | 第44页 |
·样品的粒度测量 | 第44页 |
2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 | 第44-54页 |
·粒度参数 | 第44-45页 |
·粒径谱的解析 | 第45-49页 |
·样品组分 | 第49-51页 |
·解析结果与传统划分形式的比较 | 第51-52页 |
·筛分和仪器测定的粒度分布差异 | 第52-53页 |
·各粒径组分成因探究 | 第53页 |
·环境意义 | 第53-54页 |
3 胶州湾C23 岩芯 | 第54-61页 |
·粒度参数 | 第54-55页 |
·粒径谱分布特征 | 第55页 |
·粒径谱解析结果 | 第55-58页 |
·组分成因与环境意义 | 第58-61页 |
4 青岛近海A2 岩芯 | 第61-69页 |
·粒度参数 | 第61-62页 |
·粒径谱分布特征 | 第62页 |
·粒径谱解析结果 | 第62-67页 |
·组分成因的探讨 | 第67-68页 |
·年代序列的建立与环境意义 | 第68-69页 |
5 结语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兴化湾近海沉积物岩芯 | 第70-86页 |
1 样品的采集 | 第70-71页 |
·样品采集 | 第70页 |
·岩性描述 | 第70-71页 |
2 放射性核素分布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71-76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71页 |
·放射性核素含量 | 第71页 |
·放射性核素分布 | 第71-73页 |
·沉积速率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73-76页 |
3 粒度的筛分 | 第76页 |
·粒度筛分 | 第76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76页 |
4 ZK18 岩芯粒径谱的解析 | 第76-84页 |
·粒度参数 | 第76-78页 |
·粒径谱分布特征 | 第78页 |
·粒径谱解析结果 | 第78-83页 |
·组分成因探讨 | 第83页 |
·环境意义 | 第83-84页 |
5 结语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厦门湾沉积物岩芯 | 第86-101页 |
1 样品的采集 | 第86页 |
2 放射性核素分布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86-92页 |
·样品的γ谱分析 | 第86页 |
·放射性核素含量 | 第86-88页 |
·放射性核素分布 | 第88-89页 |
·沉积速率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89页 |
·环境意义 | 第89-92页 |
3 粒径谱的解析及其环境意义 | 第92-100页 |
·粒度参数 | 第92-95页 |
·粒径谱分布特征 | 第95页 |
·粒径谱解析结果 | 第95-97页 |
·环境意义 | 第97-100页 |
4 结语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1-104页 |
1 粒径组分 | 第101-102页 |
2 组分成因与沉积环境 | 第102-103页 |
3 结语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附录 | 第117-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