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一、引言 | 第8-12页 |
| 二、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纷争 | 第12-15页 |
| 三、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 | 第15-17页 |
| (一) 我国历史上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 | 第15-16页 |
| (二) 国外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 | 第16-17页 |
| 四、确立共同过失犯罪存在的理由 | 第17-22页 |
| (一) 共同犯罪立法在逻辑上存在矛盾 | 第18页 |
| (二)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 (三)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做到罪刑相一致 | 第19-20页 |
| (四) 共同故意不是区分是否共同犯罪的标准 | 第20-22页 |
| (五) 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完善立法 | 第22页 |
| 五、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构建 | 第22-41页 |
| (一) 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 (二) 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 第29-31页 |
| (三) 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31-41页 |
| 1. 主体要件 | 第31-33页 |
| 2. 数个行为人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 | 第33-38页 |
| 3. “犯意联络”─主观上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 | 第38-39页 |
| 4. 共同违反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 第39-41页 |
| 六、共同过失犯罪的认定 | 第41-46页 |
| (一) 共同过失行为的认定 | 第41-42页 |
| (二) 共同过失的认定 | 第42-43页 |
| (三) 对危害结果的认定 | 第43-46页 |
| 七、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 | 第46-52页 |
| (一) 共同过失正犯 | 第46-47页 |
| (二) 过失教唆犯 | 第47-50页 |
| (三) 过失帮助犯 | 第50-52页 |
| 八、竞合过失犯罪不是共同过失犯罪 | 第52-55页 |
| (一) 向竞合过失 | 第54页 |
| (二) 同向竞合过失 | 第54-55页 |
| 九、单位不能成为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 | 第55-61页 |
| (一) 单位过失犯罪 | 第55-58页 |
| (二) 单位过失犯罪中各自然人的共同过失犯罪 | 第58-59页 |
| (三) 单位不能成共同过失犯罪的主体 | 第59-61页 |
| 十、共同过失犯的刑事责任 | 第61-69页 |
| (一) 处罚原则 | 第61-65页 |
| (二) 刑罚的具体裁量 | 第65-69页 |
| 十一、结束语 | 第69-70页 |
| 十二、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十三、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