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 1 引言 | 第13-38页 |
|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因分析 | 第13-15页 |
| ·病原性海洋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 第15-19页 |
| ·海洋环境中的人类传染病病毒 | 第19-26页 |
| ·海洋环境中的人类传染病病毒检测手段的发展 | 第26-33页 |
| ·海洋细菌的多样性 | 第33-36页 |
|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用虾、兔 | 第38页 |
| ·海水、贝类以及沉积物样品 | 第38页 |
| ·标准菌株 | 第38页 |
| ·常规化学试剂 | 第3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38-39页 |
| ·方法 | 第39-51页 |
| ·缓冲液及常用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检测 | 第41-45页 |
| ·海水中及贝类体内甲肝病毒的检测 | 第45-46页 |
| ·辽东湾重点沿岸海域甲肝病毒的分布 | 第46-47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47-49页 |
| ·大连市重点排污口沿岸海域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49-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74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确定 | 第51-55页 |
| ·自然发病的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症状 | 第51页 |
| ·副溶血弧菌形态特征 | 第51页 |
| ·回归感染结果 | 第51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51-52页 |
| ·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 | 第52-54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 第55-63页 |
| ·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 第55-57页 |
| ·ELISA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 第57-58页 |
| ·Dot-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 第58-60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 ·PCR检测结果 | 第61-63页 |
| ·甲肝病毒的检测结果 | 第63-65页 |
| ·海水中的甲肝病毒 | 第63页 |
| ·贝类样品中的甲肝病毒 | 第63-65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PCR-DGGE结果 | 第65-68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的提取结果 | 第65-66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的PCR扩增结果 | 第66-67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的DGGE电泳结果 | 第67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的DGGE电泳切胶回收结果 | 第67-68页 |
| ·沿岸海洋沉积物中细菌种类确定 | 第68-74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测序结果 | 第68-71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 DNA序列比对结果 | 第71页 |
| ·海洋沉积物中细菌的系统发生树 | 第71-74页 |
| 4 讨论 | 第74-80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的识别 | 第74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 第74-76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ELISA检测方法 | 第74-75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Dot-ELISA检测方法 | 第75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IFA检测方法 | 第75-76页 |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 | 第76页 |
| ·海水中及贝类体内甲肝病毒的检测 | 第76页 |
| ·海水中及贝类体内甲肝病毒的评价 | 第76-77页 |
| ·沿岸附近沉积物中细菌的分析 | 第77-78页 |
| ·沉积物中细菌 DNA的提取 | 第77页 |
| ·沉积物中细菌的分析手段 | 第77-78页 |
| ·沿岸海域沉积物中细菌的多样性 | 第78-80页 |
| 5 结论 | 第80-82页 |
|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 ·创新点 | 第80-81页 |
| ·后续工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