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1 稻瘟病概述 | 第13-15页 |
·稻瘟病分类 | 第13-14页 |
·稻瘟病菌的防治 | 第14-15页 |
2 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培育抗病品种的研究 | 第15-17页 |
·抗源材料的搜集和利用 | 第15-16页 |
·杂交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转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研究 | 第17-22页 |
·基于寄主-病原菌互作体系的基因工程策略 | 第17-21页 |
·基于广谱抗真菌蛋白基因工程的策略 | 第21-22页 |
·基于杀菌肽基因工程策略 | 第22页 |
4 稻瘟病抗性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2-24页 |
5 本研究立项依据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明恢63转育后代中抗性纯合系的筛选 | 第26-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水稻材料 | 第28页 |
·PCR引物 | 第28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利用G418筛选体系筛选转育后代抗性纯合系 | 第28-29页 |
·抗性基因纯合株系的分子验证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根据G418对水稻种子的筛选结果初步筛选抗性纯合系 | 第30-34页 |
·G418对水稻种子的的发芽抑制效应 | 第30-31页 |
·根据发芽特性区分抗感株系 | 第31-32页 |
·根据根长分布特点区分抗感株系 | 第32-34页 |
·根据G418对水稻离体叶片的筛选结果进一步筛选抗性纯合系 | 第34-35页 |
·抗性基因纯合系的分子检测验证 | 第35-36页 |
·其他转育后代抗性基因纯合株系筛选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转基因纯系的快速筛选 | 第36-37页 |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及改造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明恢63转育后代抗稻瘟病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39-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水稻材料 | 第40-41页 |
·PCR引物 | 第41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1页 |
·菌种来源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技术路线与转育世代材料的培育 | 第41-42页 |
·田间布局与设计 | 第42页 |
·转育后代的分子检测 | 第42页 |
·转育后代的稻瘟病大田鉴定 | 第42-43页 |
·抗性纯合系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溶菌酶基因在转育后代中的遗传 | 第44-45页 |
·转育后代稻瘟病抗性的大田鉴定 | 第45-52页 |
·对照材料的抗性鉴定 | 第46页 |
·转育后代的苗叶瘟抗性鉴定 | 第46-47页 |
·转育后代的穗颈瘟抗性鉴定 | 第47-51页 |
·溶菌酶基因对穗颈瘟抗性贡献率的近似估计 | 第51页 |
·叶瘟与穗颈瘟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抗性纯合系苗瘟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 | 第52-55页 |
·所测菌株的种群分布及主要优势小种 | 第52-53页 |
·抗性纯合系的抗谱分析 | 第53-55页 |
3 讨论 | 第55-59页 |
·抗源利用 | 第55-56页 |
·回交与抗性遗传 | 第56-57页 |
·持久抗性材料的鉴定与筛选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明恢63转育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5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回交世代材料的培育与技术路线 | 第60-61页 |
·转育世代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明恢63转育后代农艺性状比较 | 第61-62页 |
·BC4代不同自交代之间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 | 第62-63页 |
·BC3代不同自交代之间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 | 第63-64页 |
·BC2代不同自交代之间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 | 第64-65页 |
·转育后代中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4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附图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