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1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一、产业结构 | 第9页 |
二、产业空间布局 | 第9-10页 |
第二节 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依据 | 第10-13页 |
一、经济学理论 | 第10-12页 |
二、环境学、生态学理论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变化规律 | 第13-18页 |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13-15页 |
二、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演变的轨迹分析 | 第18-35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 第18-26页 |
一、日伪军事工业为主阶段 | 第18-19页 |
二、建国初重化工业倾斜阶段 | 第19-23页 |
三、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 第23-26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一、“三次产业”结构体系初具规模 | 第26-27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 第27页 |
三、产业空间体系初步建立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一、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28-31页 |
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盲目竞争 | 第31-32页 |
三、产业布局尚分散,集聚效益差 | 第32-34页 |
四、资源面临枯竭,传统产业丧失比较优势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 第35-48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背景 | 第35-37页 |
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演变 | 第35页 |
二、知识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 第35-36页 |
三、区域竞争与我国产业地域分工体系的演变 | 第36-37页 |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 | 第37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目标 | 第37-40页 |
一、构筑新技术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 | 第37页 |
二、促进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37-38页 |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及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 第38-39页 |
四、促进地区产业协调与整体发展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重点 | 第40-42页 |
一、建设我国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 第40页 |
二、建设全国现代绿色农业生产与加工业基地 | 第40-41页 |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体系建立 | 第41-42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对策 | 第42-48页 |
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 第42-44页 |
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 第44页 |
三、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第44-45页 |
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 第45-46页 |
五、优化引资结构 | 第46页 |
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产业布局的空间重组与优化 | 第48-61页 |
第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态势 | 第48-49页 |
一、产业空间极化呈强势状态 | 第48页 |
二、扩散现象开始显现 | 第48-49页 |
三、产业分布出现网络化的地域组合模式 | 第49页 |
第二节 产业空间体系的发展格局 | 第49-57页 |
一、完善东、中、西三大产业区域 | 第50-52页 |
二、重点发展四条产业发展轴带 | 第52-54页 |
三、三大产业集聚区 | 第54-56页 |
四、多个产业发展极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 第57-61页 |
一、重塑产业发展的空间经济地域 | 第57页 |
二、强化城市化空间发展的载体与支撑作用 | 第57-58页 |
三、发挥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第58页 |
四、加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引导作用 | 第58-59页 |
五、实行产业扶持和产业援助政策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