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冬季热性能的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 ·建筑中能源消耗及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 第10-15页 |
| ·集热蓄热墙体的应用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 | 第17页 |
| ·空气间层内对流换热的研究 | 第17-19页 |
| ·集热蓄热墙性能参数研究 | 第19-20页 |
| ·辅助热源控制问题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2 集热蓄热墙系统传热过程分析 | 第24-29页 |
| ·空气间层内的自然对流 | 第24-25页 |
| ·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及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传热过程的热平衡方程 | 第25-28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集热蓄热墙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29-48页 |
| ·湍流模型 | 第29-35页 |
| ·湍流 | 第29-30页 |
| ·湍流控制方程 | 第30-31页 |
| ·湍流粘性系数法 | 第31-32页 |
| ·各种湍流模型 | 第32-35页 |
| ·近壁区流动模拟 | 第35-38页 |
| ·近壁区流动的特点 | 第35-36页 |
| ·壁面函数法与近壁模型法 | 第36-37页 |
| ·双层区模型 | 第37-38页 |
| ·网格划分 | 第38页 |
| ·热辐射模型 | 第38-41页 |
| ·太阳辐射模型 | 第41-43页 |
| ·Fluent中的太阳负荷模型 | 第41-42页 |
| ·各种辐照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 ·Boussinesq近似 | 第43页 |
| ·收敛的判断 | 第43-44页 |
| ·残差 | 第43-44页 |
| ·收敛判据 | 第44页 |
| ·空气间层内自然对流数值模型的验证 | 第44-47页 |
| ·实验概要 | 第44-45页 |
| ·模拟采用的模型和参数 | 第45-46页 |
| ·实验验证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集热蓄热墙系统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64页 |
| ·模型简化与模拟条件 | 第48-49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63页 |
| ·涂层性能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系统几何尺寸对热性能的影响 | 第50-55页 |
| ·不同墙体结构热性能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 ·空气间层内的流动传热特征分析 | 第56-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无内风口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的能量模拟研究 | 第64-74页 |
| ·能量模拟原理 | 第64页 |
| ·EnergyPlus软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 ·模拟准确性与传热模型验证 | 第65-67页 |
| ·物理模型与模拟条件 | 第67-68页 |
| ·物理模型 | 第67-68页 |
| ·模拟条件 | 第68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 ·无辅助热源时太阳房与对比房的热性能 | 第68-70页 |
| ·太阳能建筑与普通外保温建筑能耗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 ·集热蓄热墙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附录A 被动式太阳房性能预测早期的数学方法和模型 | 第78-80页 |
| 附录B 围护结构非稳定传热分析计算方法 | 第80-82页 |
| 附录C 计算反应系数、CTF系数的方法 | 第82-83页 |
| 附录D 集热蓄热墙系统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83-85页 |
| 附录E 无内风口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实验研究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