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药品、材料和仪器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25页 |
第一章 甲硝唑缓释微丸处方前研究 | 第25-34页 |
·甲硝唑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30页 |
·甲硝唑缓释微丸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甲硝唑缓释微丸的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甲硝唑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30-32页 |
·甲硝唑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甲硝唑在不同介质中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离心造粒法制备甲哨唑微丸 | 第34-51页 |
·离心造粒法 | 第34页 |
·离心造粒机 | 第34-35页 |
·空白母核的制备 | 第35-41页 |
·MCC空白母核的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母核的质量评价 | 第36页 |
·中心复合设计 | 第36-37页 |
·模型拟合与预测 | 第37-41页 |
·甲硝唑微丸的制备 | 第41-48页 |
·甲硝唑微丸的制备工艺 | 第41页 |
·甲硝唑微丸的粉体学性质评价 | 第41-42页 |
·处方因素的考察 | 第42-44页 |
·工艺因素的考察 | 第44-47页 |
·甲硝唑微丸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7页 |
·甲硝唑微丸溶出度测定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包衣工艺研究 | 第51-67页 |
·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30D为包衣材料 | 第52页 |
·包衣工艺因素 | 第52-53页 |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 | 第52-53页 |
·包衣工艺参数的考察 | 第53页 |
·Eudragit~(?) NE30D水分散体包衣制备24小时缓释微丸 | 第53-59页 |
·处方单因素考察 | 第54-57页 |
·释放度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57-59页 |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包衣条件 | 第59-62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9页 |
·因素与水平 | 第59页 |
·正交实验安排 | 第59-60页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60-62页 |
·包衣液处方的确定 | 第62页 |
·优化后包衣丸与参比制剂的释放度比较 | 第62-63页 |
·释放机制考察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甲硝唑缓释微丸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67-71页 |
·检查项目 | 第67页 |
·性状 | 第67页 |
·含量测定 | 第67页 |
·释放度测定 | 第67页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67-70页 |
·高温试验 | 第67-68页 |
·高湿试验 | 第68-69页 |
·光照试验 | 第69-7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甲硝唑缓释微丸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1-86页 |
·甲硝唑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1-75页 |
·色谱条件 | 第71页 |
·贮备液的配制 | 第71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71-72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72-7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3-74页 |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74-75页 |
·提取回收率试验 | 第7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75页 |
·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75-82页 |
·药品 | 第75-76页 |
·实验动物 | 第76页 |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 第76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6-78页 |
·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78-79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79-80页 |
·统计分析法评价生物等效性 | 第80-82页 |
·体内外相关性 | 第82-84页 |
·自制缓释微丸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 | 第82-83页 |
·自制缓释微丸的体内累积吸收百分数 | 第83页 |
·体内外相关性的计算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全文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