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第二章 鬼斧神工——春秋战国前医疗活动和认识 | 第14-24页 |
(一) 触类旁通——礼失,则求诸野 | 第16-17页 |
(二) 以物为证——尘封甲骨的诉说 | 第17-20页 |
1、甲骨的诉说:商代医疗认知是鬼神代言,并一直存在经验依据 | 第17-18页 |
2、心的分析:鬼神范式被更迭的经验动力 | 第18-20页 |
(三) 潜龙勿用——沉寂的气和五行 | 第20-24页 |
1、夏代的五行 | 第20-22页 |
2、西周的气阴阳五行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大浪淘沙——春秋战国时期医疗和思想 | 第24-38页 |
(一) 范式更迭——天命鬼神范式瓦解,天道自然范式演进 | 第25-29页 |
1、人间的礼和鬼神的天,叠合一起 | 第25-26页 |
2、礼的坏,是一种反常,它引起天的重建 | 第26页 |
3、重建的目的:在天道找到人道的依据 | 第26页 |
4、自然界和天道叠合一起,要通过自然体会天道 | 第26-27页 |
5、通过人间自然体会天道的过程 | 第27页 |
6、经重建天道的协同斗争后,新范式才得以形成 | 第27-29页 |
(二) 鬼神退却——医疗认知中的解释方式转变 | 第29-33页 |
(三) 见龙在田——气论萌芽 | 第33-38页 |
1、“气阴阳”被用来解释疾病 | 第33-34页 |
2、“五行”,开始建立脏腑和神志之间的联系 | 第34-35页 |
3、气的抽象化的意义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殊途同归——春秋战国后中医学形成 | 第38-52页 |
(一) 兼采汇聚——天道自然范式的确立和整体气论形成 | 第39-43页 |
1、天道自然范式的建立 | 第39-40页 |
2、或跃在渊——《吕览》中“气论” | 第40-42页 |
3、《吕览》中五脏五行相配 | 第42-43页 |
(二) 飞龙在天——大器晚成的中医学独立气论 | 第43-48页 |
1、水平与《吕览》水平相当的“前期医书” | 第43-44页 |
2、《黄帝内经》简况 | 第44-45页 |
3、《内经》中“气”的建构 | 第45-48页 |
(三) 延伸五行——对哲学五行理论的吸收和发展 | 第48-52页 |
第五章 见群龙无首——找到存在着的中医学 | 第52-57页 |
引用注释 | 第57-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古代著作参考书目 | 第60-61页 |
近现代参考书目 | 第61-63页 |
辞书类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