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25页 |
一、母题诸说 | 第11-14页 |
二、母题研究法 | 第14-18页 |
三、六朝小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8-21页 |
四、论文研究的立足点、价值和用母题研究法研究六朝小说的意义 | 第21-22页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所据资料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唐前佛教的传播和六朝士人与佛教关系的两种范式 | 第25-52页 |
第一节 唐前佛教传播概述 | 第25-38页 |
一、佛教作为一种方术的传播 | 第26-29页 |
二、义理佛教:从格义到玄佛合流 | 第29-32页 |
三、唐前封建国家政权对佛教的调节和控制 | 第32-35页 |
四、佛教民俗化 | 第35-38页 |
第二节 义理佛教和学理型士人 | 第38-45页 |
一、学理型士人的形成途径 | 第38-41页 |
二、学理型士人的本体分析 | 第41-45页 |
第三节 皈依风尚和践修型士人 | 第45-52页 |
一、践修型士人的皈依渊源 | 第46-48页 |
二、践修型士人的本体分析 | 第48-52页 |
第二章 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创作 | 第52-70页 |
第一节 佛经文学与仙道类小说创作 | 第52-59页 |
一、对佛典影响六朝道经之考察 | 第52-54页 |
二、佛典对仙道类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54-59页 |
第二节 佛经文学与“世说体”小说创作 | 第59-65页 |
一、“世说体”小说对佛经故事的袭用 | 第59-62页 |
二、《佛说维摩诘经》对“世说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 | 第62-65页 |
第三节 佛经文学与宣佛小说创作 | 第65-70页 |
第三章 变化与感应: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神通类母题 | 第70-100页 |
第一节 两种神通观的碰撞交融 | 第70-75页 |
一、中土固有之神通观 | 第70-72页 |
二、从平实到神通:佛教神通观的演变 | 第72-75页 |
第二节 支解复形母题 | 第75-83页 |
一、佛经文学中的支解复形故事 | 第76-79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支解复形母题 | 第79-81页 |
三、支解复形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显现 | 第81-83页 |
第三节 分身术母题 | 第83-87页 |
一、佛经文学对分身术的描写 | 第83-84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分身术母题 | 第84-85页 |
三、分身术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显现 | 第85-87页 |
第四节 感应征验母题 | 第87-100页 |
一、中土传统的感应观和佛典对奉佛有验说法的记载 | 第87-91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感应征验母题 | 第91-98页 |
三、感应征验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显现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报恩与考验: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劝善类母题 | 第100-120页 |
第一节 动物报恩母题 | 第100-106页 |
一、献身救众与动物报恩:佛经中的动物感恩故事 | 第100-102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动物报恩母题 | 第102-105页 |
三、动物报恩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显现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三生缘母题 | 第106-114页 |
一、佛教之三生说及佛典对三生说的演绎 | 第106-109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三生缘母题 | 第109-111页 |
三、三生缘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嬗变演化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修佛考验母题 | 第114-120页 |
一、佛典中的修佛考验故事 | 第114-116页 |
二、六朝小说中的修佛考验母题 | 第116-117页 |
三、修佛考验母题在后世的显现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离魂与冥游: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魂游地狱母题 | 第120-135页 |
第一节 中土固有灵魂观和佛教灵魂观的交融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魂游地狱母题 | 第123-135页 |
一、中土冥界观与佛家地狱说 | 第123-126页 |
二、佛经中和早期西域胡人创造的魂游地狱故事 | 第126-130页 |
三、六朝宣佛小说中的魂游地狱母题 | 第130-132页 |
四、魂游地狱母题在后世小说中的嬗变演化 | 第132-135页 |
结束语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