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 | 第9-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临床研究 | 第15-26页 |
1 背景资料 | 第15-17页 |
1.1 样本量计算 | 第15页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5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6 剔除标准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6页 |
2.1 分组 | 第17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治疗组 | 第17页 |
2.2.2 对照组 | 第17-18页 |
2.2.3 注意事项 | 第18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8-21页 |
2.3.1 瘙痒的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2.3.2 皮损的评价指标 | 第20页 |
2.3.3 睡眠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3.4 血清的观察指标 | 第21页 |
2.4 疗效评价指标 | 第21-24页 |
2.4.1 视觉模拟评分(VAS) | 第21-22页 |
2.4.2 夜间瘙痒百分比(PIT) | 第22页 |
2.4.3 平均活动强度(AAI) | 第22页 |
2.4.4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 | 第22-23页 |
2.4.5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3-24页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2.5.1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 | 第24页 |
2.5.2 不良事件观察 | 第24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37页 |
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第26-27页 |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第26页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比较 | 第26-27页 |
2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第27-34页 |
2.1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指标比较 | 第27-29页 |
2.1.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2.1.2 两组治疗前后PIT比较 | 第28-29页 |
2.1.3 两组治疗前后AAI比较 | 第29页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指标比较 | 第29-31页 |
2.2.1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2.2.2 两组治疗前后EASI改善率比较 | 第30-31页 |
2.3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指标比较 | 第31-32页 |
2.3.1 两组治疗前后SL比较 | 第31页 |
2.3.2 两组治疗前后SE比较 | 第31-32页 |
2.3.3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评分比较 | 第32页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 第32-34页 |
2.4.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2.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OS水平比较 | 第33页 |
2.4.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比较 | 第33-34页 |
2.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31水平比较 | 第34页 |
3 临床疗效评价 | 第34-35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5页 |
5 疗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53页 |
1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 第37-41页 |
1.1 概念及临床表现 | 第37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37-40页 |
1.2.1 免疫学因素 | 第37-38页 |
1.2.2 遗传因素 | 第38页 |
1.2.3 微生物感染 | 第38-39页 |
1.2.4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 第39页 |
1.2.5 血液循环障碍 | 第39页 |
1.2.6 心理因素 | 第39页 |
1.2.7 其他因素 | 第39-40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40-41页 |
1.3.1 一般治疗 | 第40页 |
1.3.2 系统药物治疗 | 第40-41页 |
1.3.3 外用药物治疗 | 第41页 |
1.3.4 物理治疗 | 第41页 |
1.3.5 其他治疗 | 第41页 |
2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 第41-46页 |
2.1 概念及命名 | 第42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42-43页 |
2.3 中医治法 | 第43-44页 |
2.3.1 外治法 | 第43-44页 |
2.3.2 内治法 | 第44页 |
2.4 消疹散治疗阴虚湿热型湿疹的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第44-46页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46-49页 |
3.1 瘙痒的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3.2 皮损的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3.3 睡眠的评价指标 | 第48页 |
3.4 血清指标 | 第48-49页 |
3.4.1 血清总IgE | 第48页 |
3.4.2 EOS、ECP | 第48-49页 |
3.4.3 IL-31 | 第49页 |
4 结果的讨论 | 第49-53页 |
4.1 瘙痒的改善 | 第49-50页 |
4.2 皮损的改善 | 第50页 |
4.3 睡眠的改善 | 第50页 |
4.4 各项血清指标的变化 | 第50-51页 |
4.5 临床疗效 | 第51页 |
4.6 安全性评价 | 第51-52页 |
4.7 疗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一:文献综述 瘙痒的客观化评价方式研究进展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二:CRF 表 | 第64-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