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引言 | 第17-2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8-26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栎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学特征描述 | 第28-41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28-33页 |
2.1.1 苗圃地多种引种栎外生菌根调查 | 第28页 |
2.1.2 野外栎树外生菌根调查 | 第28-31页 |
2.1.3 外生菌根的分枝结构及外层菌套观察 | 第31页 |
2.1.4 外生菌根菌套解剖 | 第31页 |
2.1.5 石蜡切片观察菌根的横截面 | 第31-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2.2.1 与栎树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形成的大型子实体 | 第33-34页 |
2.2.2 不同类型外生菌根的分枝结构 | 第34-35页 |
2.2.3 不同颜色的外生菌根的菌套特征 | 第35-38页 |
2.2.4 外生菌根横截面观察 | 第38-39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栎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季节变化特征 | 第41-74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41-45页 |
3.1.1 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 | 第41-42页 |
3.1.2 真菌DNA提取、鉴定 | 第42页 |
3.1.3 外生菌根样品扩增子测序 | 第42-44页 |
3.1.4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70页 |
3.2.1 菌株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51页 |
3.2.2 苗圃地外生菌根真菌物种组成及种间遗传多样性 | 第51-56页 |
3.2.3 弗栎外生菌根真菌物种组成及种间遗传多样性 | 第56-61页 |
3.2.4 不同采样期弗栎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变化特征 | 第61-64页 |
3.2.5 不同采样期麻栎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变化特征 | 第64-67页 |
3.2.6 不同生境下白栎外生菌根真菌物种组成 | 第67-70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70-74页 |
第四章 外生菌根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4-79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74-75页 |
4.1.1 外生菌根菌纯培养物产激素能力测定 | 第74-75页 |
4.1.2 外生菌根菌氮源利用模式分析 | 第7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4.2.1 激素测定结果 | 第75-76页 |
4.2.2 不同氮源对菌根菌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外生菌根真菌对栎树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79-90页 |
5.1 材料方法 | 第79-81页 |
5.1.1 多种外生菌根菌与不同栎树共培养 | 第79-80页 |
5.1.2 菌-根互作后表型性状的观察 | 第80-81页 |
5.1.3 植物氮磷钾含量的检测 | 第81页 |
5.1.4 损伤根部接种 | 第81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5.2.1 菌根菌对纳塔栎的影响 | 第81-83页 |
5.2.2 菌根菌对弗栎的影响 | 第83-85页 |
5.2.3 菌根菌对麻栎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4 幼苗根部不同处理形式对接种菌根菌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87-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