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电域高速交换 | 第10-11页 |
| ·光交换系统 | 第11页 |
| ·乱序重组问题 | 第11-12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OBS 实验系统中的重排序问题 | 第13-42页 |
| ·OBS 技术背景 | 第13-17页 |
| ·OBS 技术产生背景 | 第13-14页 |
| ·OBS 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OBS 技术的优点 | 第15页 |
| ·OBS 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OBS 实验系统 | 第17-22页 |
| ·OBS 实验系统框图与说明 | 第18-19页 |
| ·OBS 实验系统工作流程 | 第19-20页 |
| ·光交换矩阵简介 | 第20页 |
| ·命令解析器 | 第20-22页 |
| ·OBS 中乱序问题的成因,特点 | 第22-23页 |
| ·OBS 核心结点中乱序问题的成因 | 第22页 |
| ·OBS 核心结点中乱序问题的特点 | 第22-23页 |
| ·针对乱序问题提出的几种解决方案 | 第23-26页 |
| ·缓存池方式 | 第24页 |
| ·顺序存储命令队列 | 第24-25页 |
| ·简单指针链表 | 第25-26页 |
| ·在系统中实际使用的解决方案,寄存器链表 | 第26页 |
| ·OBS 实验系统命令解析单元硬件实现 | 第26-34页 |
| ·命令解析模块的硬件实现 | 第28-29页 |
| ·接收单元 | 第29-30页 |
| ·核心处理单元 | 第30-34页 |
| ·命令缓存空间 | 第34页 |
| ·其他部分 | 第34页 |
| ·仿真结果和在实验系统中的测试 | 第34-37页 |
| ·新入命令进入空队列 | 第35页 |
| ·新入命令配置时间晚于链表表头项 | 第35-36页 |
| ·新入命令配置时间早与链表表头项 | 第36页 |
| ·光交换矩阵配置 | 第36页 |
| ·在实际系统中的性能 | 第36-37页 |
| ·在硬件实现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 | 第37-39页 |
| ·状态机-数据稳定后操作 | 第37-39页 |
| ·资源占用问题 | 第39页 |
| ·关于OBS 中乱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多平面交换系统中的乱序问题 | 第42-68页 |
| ·多平面交换技术概述 | 第42-51页 |
| ·多平面交换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史 | 第42-45页 |
| ·基于OQ 的PPS 交换结构 | 第43页 |
| ·带少量缓存的PPS 交换结构 | 第43-44页 |
| ·支持组播的PPS 交换结构 | 第44-45页 |
| ·PPS 交换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45页 |
| ·实验模型交换体系 | 第45-47页 |
| ·虚输出队列(Virtual Output Queue,VOQ) | 第47-48页 |
| ·iSLIP 调度算法 | 第48-51页 |
| ·乱序产生机制 | 第51-55页 |
| ·信元切割 | 第51-52页 |
| ·乱序的产生 | 第52页 |
| ·乱序分析 | 第52-55页 |
| ·重排序策略 | 第55-67页 |
| ·预分配重组算法 | 第56-61页 |
| ·简单重组算法 | 第56页 |
| ·链表式结构重组算法 | 第56-59页 |
| ·预分配重组算法(Preemptive Allocation Reordering, PAR) | 第59-61页 |
|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61-67页 |
| ·缓存占用量 | 第61-62页 |
| ·端到端延迟性能比较 | 第62-63页 |
| ·算法累积运行时间比较 | 第63-64页 |
| ·对于Daverage 的测定 | 第64-65页 |
| ·两种提前重组策略与不使用提前重组策略的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