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桩基工程的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1-1 桩基础的发展概况 | 第8页 |
1-1-2 桩型分类 | 第8-10页 |
§1-2 软土的工程特性 | 第10-11页 |
1-2-1 软土的工程特性 | 第10页 |
1-2-2 天津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 第10-11页 |
§1-3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1页 |
1-3-2 沉降观测的意义 | 第11-12页 |
§1-4 桩基沉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1 按沉降观测结果推算最终沉降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2 桩基础沉降计算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软土地基沉降的一般规律及群桩变形特性 | 第14-19页 |
§2-1 软土地基沉降的一般规律 | 第14-17页 |
2-1-1 沉降变形原理 | 第14-15页 |
2-1-2 软土的蠕变特性 | 第15-16页 |
2-1-3 软土地基沉降的一般规律 | 第16-17页 |
§2-2 群桩的变形特性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沉降预测理论的分析与研究 | 第19-31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沉降曲线及其性质 | 第19-21页 |
3-2-1 固结沉降模型 | 第19-20页 |
3-2-2 沉降曲线及其性质 | 第20-21页 |
§3-3 沉降预测方法 | 第21-27页 |
3-3-1 对数曲线型经验公式 | 第21-23页 |
3-3-2 双曲线型经验公式 | 第23-25页 |
3-3-3 Asaoka法 | 第25页 |
3-3-4 其它沉降预测方法 | 第25-27页 |
§3-4 沉降预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3-5 程序计算结果显示 | 第29-30页 |
3-5-1 程序编写原理及说明 | 第29页 |
3-5-2 程序使用说明和结果显示 | 第29-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工程实际地质概况及沉降观测数据汇总 | 第31-41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4-1-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31-32页 |
4-1-2 监测方案 | 第32页 |
§4-2 沉降观测结果 | 第32-41页 |
4-2-1 沉降观测结果汇总 | 第32-40页 |
4-2-2 沉降观测结果总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多层工业厂房桩基沉降特性分析 | 第41-57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回归分析法 | 第41-42页 |
§5-3 沉降变形发展规律 | 第42-44页 |
5-3-1 沉降量随荷载的发展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5-3-2 沉降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5-4 桩基厂房施工及使用期间沉降发展规律 | 第44-54页 |
5-4-1 施工期间沉降发展规律 | 第44-50页 |
5-4-2 使用期间沉降发展规律 | 第50-54页 |
§5-5 沉降速率发展变化规律 | 第54-57页 |
5-5-1 沉降速率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54-56页 |
5-5-2 不同桩型工业厂房沉降速率发展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