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9-11页 |
|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 ·城市污水回用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现状 | 第15-16页 |
| ·微生物强化技术 | 第16-17页 |
|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实验预期达到的目的 | 第18-19页 |
| 2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19-23页 |
|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第19-21页 |
| ·试验所需药剂 | 第19-20页 |
| ·实验所需设备与器具 | 第20-21页 |
| ·实验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废水来源 | 第22-23页 |
| 3 高效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 第23-35页 |
| ·微生物选育技术 | 第23-24页 |
| ·微生物选育的意义 | 第23页 |
| ·微生物选育方法 | 第23-24页 |
| ·微生物选育技术增强废水处理性能的分析 | 第24页 |
| ·菌种的分离 | 第24-27页 |
| ·菌种来源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分离方法 | 第25-27页 |
| ·高效菌的选育 | 第27-29页 |
| ·高效菌的挑选 | 第27页 |
| ·高效菌的生长曲线 | 第27-29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29-33页 |
| ·原理 | 第29页 |
| ·系统组成 | 第29页 |
| ·结果鉴定的3个重要参数 | 第29-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3页 |
| ·试验室扩大培养 | 第33-34页 |
| ·流程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页 |
| ·试验室扩大的技术要求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4 高效菌结合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 第35-73页 |
|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 第35-43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发展状况 | 第36-37页 |
| ·厌氧—好氧—体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 第37-39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原理 | 第39-41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 第41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的种类及特性 | 第41-43页 |
|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3-46页 |
| ·实验流程与装置 | 第43-45页 |
| ·微生物强化—高效菌直接挂膜 | 第45页 |
| ·实验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反应器的启动 | 第46-49页 |
| ·生物膜的培养 | 第46页 |
| ·系统启动运行阶段 | 第46-47页 |
| ·挂膜阶段污水处理效果 | 第47-49页 |
| ·挂膜启动的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 ·温度 | 第49-50页 |
| ·出水溶解氧 | 第50-51页 |
| ·氨氮负荷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页 |
| ·系统的稳定运行试验 | 第51-52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 ·各种因素对装置运行的影响 | 第52-59页 |
| ·装置出水水质与回用水质标准对比 | 第59-60页 |
| ·系统抗冲击负荷试验 | 第60-62页 |
| ·本工艺与活性污泥法的比较 | 第62-63页 |
| ·生物膜状态分析 | 第63-64页 |
| ·生物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64-71页 |
| ·厌氧处理动力学分析 | 第64-65页 |
| ·好氧处理动力学分析 | 第65-68页 |
| ·反应器中基质浓度与反应器高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建议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