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国内外提金技术发展与现状 | 第9-11页 |
·混汞法提金 | 第9页 |
·国内外氰化法提金概述 | 第9-11页 |
·含铜难处理金矿提金概述 | 第11-19页 |
·含铜难处理金矿的矿物学性质 | 第11页 |
·含铜难处理金矿的难选冶性 | 第11-14页 |
·含铜金矿石中铜矿物的溶解性 | 第11-12页 |
·金铜矿石的分类 | 第12-13页 |
·矿石中的铜对氰化提金的影响 | 第13-14页 |
·含铜难处理金矿提金方法现状和进展 | 第14-19页 |
·铜金分步提取工艺 | 第14-18页 |
·铜金矿选择性浸出工艺 | 第18-19页 |
·国内外氨氰法浸金的研究及应用动态 | 第19-21页 |
·氨氰法浸金的机理研究 | 第20页 |
·氨氰法浸金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氨氰法浸金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的样品、药剂、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试样 | 第24-25页 |
·试样的准备 | 第24页 |
·试样的组成及性质 | 第24-25页 |
·水样的组成与性质 | 第25页 |
·试验设备及药剂 | 第25-26页 |
·试验设备 | 第25页 |
·试验药剂和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游离氰根离子浓度 | 第26页 |
·氧化钙浓度测定 | 第26-27页 |
·金、银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40页 |
·循环水试验 | 第28-30页 |
·循环水除杂试验 | 第28-29页 |
·循环水浸出活性试验 | 第29-30页 |
·浸出试验 | 第30-39页 |
·按盐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氰化物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铵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CaO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氨对金和银的氰化络合离子吸附的影响 | 第35-37页 |
·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矿浆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铵盐对浸出贵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浸出试验机理探讨 | 第40-54页 |
·Cu-CN~-(CC)与 Cu-NH_3(CA)体系的溶液化学 | 第41-44页 |
·Cu-CN~--(CC)体系的溶液化学 | 第41-43页 |
·pH值的影响 | 第42页 |
·氰化物的影响 | 第42-43页 |
·Cu-NH_3体系溶液化学 | 第43-44页 |
·Cu-CN~--NH_3(CCA)混合体系的溶液化学 | 第44-46页 |
·金在 CCA溶液中的溶解 | 第46-50页 |
·氨的作用 | 第46-49页 |
·无氨时金在铜氰配合物溶液中的溶解 | 第46-47页 |
·氨对金氰化的影响 | 第47-49页 |
·Cu(I)对金氰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金的浸出剂 | 第50-51页 |
·金的氧化剂 | 第51-52页 |
·金的氨性氰化机理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活性炭吸附机理探讨 | 第54-61页 |
·固体自溶液中吸附的类型及特点 | 第54-55页 |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 | 第55-58页 |
·基本结构 | 第55-56页 |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 第56页 |
·活性炭表面的氧化物官能团 | 第56-57页 |
·活性炭表面的电性质 | 第57-58页 |
·活性炭自氰化溶液中吸附金的机理 | 第58-60页 |
·离子交换吸附机理 | 第58页 |
·静电吸附机理 | 第58-59页 |
·分子吸附机理 | 第59页 |
·化学反应-沉淀理论 | 第59页 |
·双电层吸附机理 | 第59-60页 |
·离子对吸附-还原机理 | 第60页 |
·氨促进活性炭吸附金的机理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