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

电热针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英文缩略词第15-18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8-49页
 综述一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第18-33页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况第18-19页
  2 诊断标准第19页
  3 选穴原则第19-22页
   ·整体取穴第20-21页
   ·局部取穴第21-22页
   ·整体与局部结合取穴第22页
  4 治疗方法第22-27页
   ·单纯针刺及艾灸疗法第23页
   ·灸法疗法第23-24页
   ·温针疗法第24页
   ·蜂针疗法第24-25页
   ·穴位注射疗法第25-26页
   ·火针疗法第26页
   ·综合疗法第26-27页
   ·特殊疗法第27页
  5 治疗时间及疗程第27-28页
  6 疗效判定第28页
  7 小结与展望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3页
 综述二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理研究的概况第33-39页
  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第33-34页
   ·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第33页
   ·对补体水平的影响第33页
   ·对免疫复合物的影响第33页
   ·对类风湿因子的影响第33-34页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第34页
   ·对NK 细胞活性的影响第34页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第34页
  2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34-35页
  3 对血浆亮脑啡肽含量的影响第35页
  4 对血浆前列腺素E2 含量的影响第35页
  5 对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第35页
  6 对抗氧自由基酶类的影响第35-36页
  7 对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第36页
  8 小结与展望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综述三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概况第39-44页
  1 针灸治疗RA 的实验研究所选用的动物模型第39-40页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第39页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第39-40页
   ·与气候条件相关的痹证模型第40页
   ·肾虚有关的痹证模型第40页
  2 针灸治疗RA 的机理研究第40-41页
   ·调节免疫功能第40页
   ·影响皮质醇的分泌第40页
   ·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第40-41页
   ·镇痛第41页
   ·抗自由基损伤第41页
   ·病理形态学观察第41页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综述四 电热针的研究及应用概况第44-49页
  1 电热针的历史渊源第44页
  2 电热针的现代结构原理第44-45页
  3 电热针的现代研究第45-46页
   ·循经感传现象的定向、定位第45页
   ·针刺手法的模拟第45页
   ·电热针在体内的效应第45页
   ·对“调气”的探讨第45-46页
   ·提高针刺效果第46页
  4 电热针的临床运用及它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第49-57页
 浅析痹证及针灸治疗第49-56页
  1 痹证病名考第49-50页
   ·痹第49页
   ·痹证第49-50页
   ·痹病第50页
   ·尫痹第50页
  2 痹证的病因病机第50-52页
   ·正虚感邪致痹第51页
   ·脏腑失调致痹第51页
   ·瘀血致痹第51-52页
   ·女子冲任失调第52页
   ·湿邪胶着,痰瘀凝结,是为病理关键第52页
     ·湿邪腻滞,病情缠绵第52页
     ·痰瘀凝结,病顽难愈第52页
  3 《内经》治疗痹证刺法的论述第52-53页
   ·行痹第52-53页
     ·报刺第52页
     ·缪刺法第52页
     ·痛的上下与针刺的先后第52页
     ·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第52-53页
   ·痛痹第53页
     ·齐刺第53页
     ·扬刺第53页
     ·直针刺第53页
     ·火针卒刺第53页
     ·寒则留之第53页
   ·着痹第53页
  4 《内经》针灸治疗痹证的取穴法第53-54页
   ·局部取穴法第53页
   ·邻近取穴法第53页
   ·远道取穴法第53页
   ·远近取穴法第53页
   ·对应取穴法第53-54页
   ·多经取穴法第54页
  5 古代针灸治疗痹证的概貌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前言第56-57页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第57-83页
 资料与方法第57-62页
  1 临床资料第57-58页
   ·病例来源第57页
   ·分组第57页
   ·临床情况第57-58页
  2 病例选择第58页
   ·诊断标准第58页
   ·纳入标准第58页
   ·排除标准第58页
  3 观察项目与方法第58-60页
   ·病历制作第58页
   ·临床指征第58-60页
     ·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第58-59页
     ·临床观察指标第59-60页
     ·关于视觉模拟量表第60页
  4 治疗方法第60-61页
   ·电热针组第60-61页
     ·选穴原则及治法第60页
     ·刺法第60页
     ·疗程第60-61页
   ·毫针组第61页
  5 疗效标准第61页
  6 统计方法第61-62页
 结果第62-77页
  1 电热针组和毫针组均衡性比较第62页
   ·电热针组和毫针组患者年龄比较第62页
   ·电热针组和毫针组患者性别比较第62页
   ·电热针组和毫针组RA 患者功能状态分类比较第62页
  2 电热针组和毫针组临床改善比较第62-63页
  3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比较第63-76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压痛肿胀情况比较第63-66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对疼痛的评价及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比较第66-68页
   ·治疗前后两组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及患者对体力功能的评价比较第68-70页
   ·治疗前后两组血沉及C 反应蛋白比较第70-72页
   ·治疗前后两组RF 及晨僵时间比较第72-74页
   ·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球蛋白三项比较第74-76页
  4 不良反应第76-77页
 讨论第77-81页
  1 病人心理状态和气候冷暖对RA 的针灸治疗的影响第77页
  2 电热针治疗RA的疗效评价与疗效分析第77-78页
  3 电热针与毫针治疗RA 的疗效对比第78页
  4 电热针与毫针治疗RA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第78页
  5 关于针灸选穴第78-79页
  6 观察指标的选择理由及意义第79页
  7 电热针治疗RA(痹证)的临床作用第79-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第83-137页
 实验一 电热针治疗对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关节损伤的影响第83-95页
  材料与方法第83-87页
   1 材料第83-84页
   ·动物及分组第83-84页
   ·主要试剂第84页
   ·主要仪器第84页
   2 实验方法第84-87页
   ·免疫方法第84页
   ·针刺方法第84页
   ·取材第84页
   ·检测指标及实验方法第84-86页
     ·关节肿胀程度测量第84页
     ·踝关节光镜观察第84-85页
     ·光镜下关节破坏半定量分析第85-86页
   ·统计方法第86-87页
  结果第87-90页
   1 大体观察第87页
   2 关节肿胀程度的测量和观察第87-88页
   3 踝关节病理改变观察第88-89页
   4 踝关节病理损伤半定量分析结果第89-90页
  讨论第90-92页
   1 动物模型的选用第90页
   2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关节损伤的治疗作用第90-92页
   ·对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第90页
   ·对踝关节病理损伤的影响第90-92页
  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实验二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亚群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第95-104页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1 材料第95-96页
   ·动物及分组第95页
   ·主要试剂第95页
   ·主要仪器第95-96页
   2 实验方法第96-97页
   ·免疫方法第96页
   ·针刺方法第96页
   ·指标检测第96页
     ·大鼠外周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第96页
     ·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第96页
   ·统计方法第96-97页
  结果第97-100页
   1 外周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第97-99页
   2 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2页
   1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第100页
   2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T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第100-101页
   3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B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第101-102页
  结论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实验三电热针对CIA 大鼠血清中TNF-α、IFN-γ、IL-6 和IL-10 及抗CII 抗体的影响第104-12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4-109页
   1 材料第104-105页
   ·动物及分组第104页
   ·主要试剂第104页
   ·主要仪器第104-105页
   2 实验方法第105-109页
   ·免疫方法第105页
   ·针刺方法第105页
   ·取材第105页
   ·指标检测第105-108页
     ·肿瘤坏死因子-α测定第105页
     ·γ-干扰素的测定第105-106页
     ·抗Ⅱ型胶原抗体测定第106页
     ·IL-6 的测定第106-107页
     ·IL-10 的测定第107-108页
   ·统计方法第108-109页
  结果第109-112页
   1 血清中TNF-α,IFN-γ和抗CII 抗体含量测定第109-110页
   2 血清中IL-6 和IL-10 含量测定第110-112页
  讨论第112-117页
   1 对血清中IFN-γ和IL-10 的影响第112-114页
   2 对血清中TNF-α和IL-6 的影响第114-116页
   3 对血清中抗CII 抗体的影响第116-117页
  结论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实验四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COX-2mRNA 表达的影响第120-128页
  材料与方法第120-123页
   1 材料第120-121页
   ·动物及分组第120页
   ·主要试剂第120页
   ·主要仪器第120-121页
   2 实验方法第121-123页
   ·免疫方法第121页
   ·针刺方法第121页
   ·取材第121页
   ·踝关节滑膜细胞COX-2mRNA 表达检测第121-122页
   ·统计方法第122-123页
  结果第123-124页
  讨论第124-126页
  结论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实验五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MMP-1 和TIMP-1 表达的影响第128-137页
  材料与方法第128-131页
   1 材料第128-129页
   ·动物及分组第128页
   ·主要试剂第128-129页
   ·主要仪器第129页
   2 实验方法第129-131页
   ·免疫方法第129页
   ·针刺方法第129页
   ·取材第129页
   ·MMP-1 和TIMP-1 检测第129-130页
     ·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MMP-1 表达的变化第129-130页
     ·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TIMP-1 蛋白表达的变化第130页
   ·统计方法第130-131页
  结果第131-132页
  讨论第132-135页
   1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MMP-1 表达的影响第132-133页
   2 电热针治疗对CIA 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TIMP-1 表达的影响第133-135页
  结论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7页
结语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141页
附照片第141-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职业体育法治缺位问题探析
下一篇: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