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4页 |
| ·本论文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地表参数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18-36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随机粗糙地表微波辐射原理 | 第19-21页 |
| ·植被覆盖地表的微波辐射原理 | 第21-24页 |
| ·地表的异质性 | 第24-25页 |
| ·大气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 | 第26-33页 |
| ·按反演用的数学方法分类 | 第26-29页 |
| ·依传感器配置分类 | 第29-33页 |
| ·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 | 第33-34页 |
| ·一些极化指数的应用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神舟四号飞船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辐射特征分析 | 第36-48页 |
| ·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描述 | 第36-37页 |
| ·SZ-4辐射模态在轨测试及定标过程 | 第37-40页 |
| ·辐射模态数据处理流程 | 第40-42页 |
| ·辐射模态数据的辐射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 ·与自身不同时间获取的数据进行比对试验 | 第42-43页 |
| ·各通道数据的辐射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神舟四号飞船辐射模态数据沙漠地区模拟验证 | 第48-60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裸露地表的辐射模型 | 第49-50页 |
| ·实验区亮温模拟 | 第50-58页 |
| ·实验数据描述 | 第50-51页 |
| ·初步模拟结果 | 第51-53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 ·大气地表辐射传输的模拟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神舟四号飞船辐射模态数据示范应用 | 第60-69页 |
| ·土壤湿度的极化指数应用 | 第61-62页 |
| ·SZ-4辐射模态数据的陆地示范应用 | 第62-68页 |
| ·使用SZ-4辐射模态数据反演青藏高原雪深 | 第62-65页 |
| ·使用SZ-4辐射模态数据进行地表土壤水分反演 | 第65-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神舟四号飞船辐射模态数据与其它星载数据比对分析 | 第69-80页 |
| ·SZ-4传感器与其它星载传感器的参数对比 | 第69-70页 |
| ·对比的方法和流程 | 第70-72页 |
| ·与SSM/I的对比的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 ·与AMSR-E的对比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 ·建立SZ-4与AMSR-E及SSM/I对应通道的线性关系 | 第75-76页 |
| ·沙漠地区与其它星载微波辐射计数据的比对试验 | 第76-77页 |
| ·由SSM/I数据调整SZ-4辐射模态数据 | 第77-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七章 神舟四号飞船辐射模态和散射模态联合反演地表参数研究 | 第80-139页 |
| ·引言 | 第81-83页 |
| ·裸露地区主被动模态联合反演地表参数的研究 | 第83-109页 |
| ·裸露地表微波辐射模型和散射模型描述 | 第83-91页 |
| ·AIEM模拟裸露地表发射率与后向散射系数特征分析 | 第91-96页 |
| ·辐射模型中粗糙度的参数化 | 第96-99页 |
| ·对裸土区域主被动数据联合反演方法的评估 | 第99-107页 |
| ·使用AIEM模型模拟数据进行验证 | 第107-108页 |
| ·误差分析 | 第108-109页 |
| ·植被覆盖地区主被动模态联合反演地表参数研究 | 第109-136页 |
| ·研究区及数据描述 | 第109-117页 |
| ·植被覆盖地区辐射模型和后向散射模型及植被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7-121页 |
| ·主被动联合反演的模型与方法 | 第121-122页 |
| ·使用模拟数据对模型评估 | 第122-129页 |
| ·模型参数的标定与模型的反演 | 第129-134页 |
| ·误差分析 | 第134-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1页 |
| 附录1:2003年2月19日到3月1日间辐射模态各通道亮温图 | 第151-153页 |
| 附录2:本文所有彩色图 | 第153-15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 第156-157页 |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