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6页 |
| 1 引言 | 第16-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 第16页 |
| ·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 2 对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 | 第22-32页 |
|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基础研究 | 第22-25页 |
| ·可能性空间分析 | 第22页 |
| ·控制分析 | 第22页 |
| ·控制能力分析 | 第22-23页 |
| ·控制系统与控制论系统分析 | 第23-24页 |
| ·输入与输出分析 | 第24-25页 |
| ·城市规划管理与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 | 第25-30页 |
| ·管理控制的过程 | 第25-26页 |
| ·管理控制的原则 | 第26-27页 |
| ·管理控制的方式 | 第27-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传递者分析 | 第32-58页 |
|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标准 | 第32-33页 |
| ·控制目标:控制标准的基本依据 | 第32页 |
| ·服务水平评价指标:控制标准的构成要素 | 第32-33页 |
| ·道路交通饱和度:控制标准的核心内容 | 第33页 |
|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中的预测工作 | 第33-42页 |
| ·阈值:预测工作的启动门槛 | 第33-34页 |
| ·项目方案及其对应的道路交通方案:预测工作的参数来源 | 第34-35页 |
| ·交通影响分析:预测工作的主体部分 | 第35-42页 |
|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中的纠正措施 | 第42-54页 |
| ·预测结果与控制标准之差异:纠正措施的根本动因 | 第42页 |
| ·找出原因:纠正措施的基本依据 | 第42-45页 |
| ·外部信息:纠正措施的干扰因素 | 第45-46页 |
| ·相应对策:纠正措施的实质内容 | 第46-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8页 |
| 4 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施控者/受控者/环境与项目对策应用 | 第58-90页 |
| ·项目对策与控制系统施控者/受控者/环境的关系 | 第58-59页 |
| ·项目对策应用分析 | 第59-87页 |
| ·减少总建筑面积应用分析 | 第59-60页 |
| ·改变项目用地性质应用分析 | 第60-61页 |
| ·调控项目功能构成应用分析 | 第61页 |
| ·项目与公共人行系统结合应用分析 | 第61-70页 |
| ·项目与地铁/轻轨建设结合应用分析 | 第70-71页 |
| ·项目与公共汽/电车场站设施结合应用分析 | 第71-73页 |
| ·项目与公共停车场结合应用分析 | 第73-79页 |
| ·控制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应用分析 | 第79-80页 |
| ·控制项目车行出入口设置应用分析 | 第80-82页 |
| ·项目有条件提供过境交通应用分析 | 第82-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 5 案例初探: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重庆市“中山城市之冠”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研究 | 第90-112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案 | 第90-93页 |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90页 |
| ·项目背景 | 第90-91页 |
|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91-92页 |
| ·技术背景分析 | 第92页 |
| ·研究方案拟定 | 第92-93页 |
| ·预测工作 | 第93-98页 |
| ·背景道路交通量预测 | 第93-95页 |
| ·项目新增道路交通量预测 | 第95-97页 |
| ·道路设计通行能力预测 | 第97-98页 |
| ·道路交通饱和度预测 | 第98页 |
| ·纠正措施 | 第98-110页 |
| ·预测结果与控制标准之差异 | 第98-99页 |
| ·找出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 | 第99-106页 |
| ·项目对策与控制方案 | 第106-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6 结语 | 第112-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0-122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22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