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感戴的定义 | 第9-13页 |
| ·哲学观点 | 第10页 |
| ·人类学观点 | 第10页 |
| ·社会学观点 | 第10-11页 |
| ·心理学观点 | 第11-12页 |
| ·我们的观点 | 第12-13页 |
| 2 感戴的思想渊源 | 第13-19页 |
| ·塞尼卡的观点 | 第13-14页 |
| ·亚当·斯密的观点 | 第14-16页 |
| ·康德的观点 | 第16页 |
| ·宗教观点 | 第16-17页 |
| ·我们的观点 | 第17-19页 |
| 3 当代感戴研究兴起的背景 | 第19-27页 |
| ·哲学背景 | 第19-22页 |
|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心理学背景 | 第22-27页 |
| ·消极心理学的困境 | 第22-24页 |
|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 第24-27页 |
| 4 现当代感戴理论 | 第27-36页 |
| ·认知情绪理论 | 第27-28页 |
| ·情感体验理论 | 第28-32页 |
| ·感戴作为一种情感特质 | 第28-30页 |
| ·感戴作为一种情绪 | 第30页 |
| ·感戴作为一种心境 | 第30-31页 |
| ·三者关系 | 第31-32页 |
| ·拓宽建构理论 | 第32-34页 |
| ·道德情感理论 | 第34-36页 |
| ·作为道德晴雨表的感戴 | 第35页 |
| ·作为道德动机的感戴 | 第35页 |
| ·作为道德强化物的感戴表达 | 第35-36页 |
| 5 当代感戴研究领域 | 第36-38页 |
| ·感戴言语行为研究 | 第36页 |
| ·感戴与人格 | 第36-37页 |
| ·感戴与幸福感 | 第37-38页 |
| ·感戴与健康 | 第38页 |
| 6 对当代感戴研究的评价 | 第38-43页 |
| ·感戴研究的积极意义 | 第38-41页 |
| ·为利他行为研究做出了贡献 | 第38-39页 |
| ·重视研究人的积极情绪 | 第39-40页 |
|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感戴理论 | 第40页 |
| ·重视感恩教育 | 第40-41页 |
| ·感戴研究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 ·概念界定不清 | 第41页 |
| ·研究方法单调 | 第41-42页 |
| ·研究领域狭窄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