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12页 |
绪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分析与确认 | 第14-27页 |
1.1 当前中外学术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5-17页 |
1.2 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7-21页 |
1.2.1 下岗职工 | 第18-19页 |
1.2.2 城市农民工 | 第19-20页 |
1.2.3 贫困农民 | 第20页 |
1.2.4 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 第20-21页 |
1.2.5 体制外人员 | 第21页 |
1.3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成因由分析 | 第21-24页 |
1.4 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1.4.1 社会“弱势群体不弱” | 第24-25页 |
1.4.2 社会弱势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 第25-26页 |
1.4.3 社会弱势群体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 第26-27页 |
第2章 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分析 | 第27-45页 |
2.1 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现状 | 第27-41页 |
2.1.1 社会弱势群体的普遍心态分析 | 第27-31页 |
2.1.2 社会弱势群体各组成部分思想心理的具体分析 | 第31-41页 |
2.1.2.1 下岗职工的思想心理分析 | 第32-35页 |
2.1.2.2 城市农民工的思想心理 | 第35-39页 |
2.1.2.3 贫困农民的思想心理 | 第39-41页 |
2.2 社会弱势群体消极思想心理的产生原因 | 第41-45页 |
2.2.1 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是社会弱势群体思想心理产生的客观现实基础 | 第41-42页 |
2.2.2 不公正的社会待遇是社会弱势群体消极思想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 第42-43页 |
2.2.3 社会弱势群体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弱,是导致其消极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 第43-45页 |
第3章 当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 | 第45-60页 |
3.1 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3.1.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过于狭窄 | 第45-46页 |
3.1.2 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 第46-47页 |
3.1.3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城市化进程 | 第47-48页 |
3.2 改变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具体举措 | 第48-52页 |
3.2.1 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 | 第48-50页 |
3.2.2 加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是其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 第50页 |
3.2.3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农民到城市寻找出路 | 第50-52页 |
3.3 我国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 | 第52-55页 |
3.3.1 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 | 第52-53页 |
3.3.2 对农民的扶贫措施 | 第53-54页 |
3.3.3 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政策 | 第54-55页 |
3.4 加强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55-60页 |
3.4.1 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手段上要做到灵活多样性,对象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 第56页 |
3.4.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 第56-57页 |
3.4.3 必须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教育 | 第57-58页 |
3.4.4 激活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动力,帮助其树立自强意识 | 第58-60页 |
第4章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思想心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60-65页 |
4.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对其进行人文关怀 | 第60-61页 |
4.2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思想心理,关心其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61-62页 |
4.3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事关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大局 | 第62-63页 |
4.4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 | 第63-64页 |
4.5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