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13页 |
| 绪言 | 第13页 |
| 第1章 主体性思想的历史回顾 | 第13-27页 |
| ·古希腊时期——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 第13-17页 |
|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个人感觉的强调 | 第14-15页 |
| ·“认识你自己”——对人的理性思考 | 第15-17页 |
|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地位的提升 | 第17-21页 |
| ·“人是万物的灵长”——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讴歌 | 第18-19页 |
| ·“人类是自由的”——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的提倡 | 第19-20页 |
| ·“人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对积极人生的倡导 | 第20-21页 |
| ·近代哲学时期——主体性在认识论上的发展 | 第21-24页 |
| ·“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对“主客二分”原则的确立 | 第22页 |
| ·“我思故我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抬高 | 第22-23页 |
| ·培根与笛卡尔在人类价值观上高扬人性才 | 第23-24页 |
| ·二十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主体性在非理性方面的张扬 | 第24-27页 |
| ·“上帝之死”——对个体主体的彰显 | 第25页 |
| ·“主体之死”——对理性主体的否定 | 第25-27页 |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 第27-46页 |
| ·哲学主题的转换——从客体原则到主体原则 | 第27-35页 |
|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 | 第28-29页 |
| ·哲学主题的转换 | 第29-34页 |
| ·哲学主题的转换的意义 | 第34-35页 |
|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内容 | 第35-42页 |
| ·主体的内涵 | 第35-37页 |
| ·主体性的内涵 | 第37-40页 |
|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思想的最高理想 | 第40-42页 |
|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2-46页 |
| ·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性的思想 | 第42-43页 |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 第43-45页 |
|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性 | 第45-46页 |
| 第3章 以人为本——主体性在当代中国的形态 | 第46-63页 |
| ·以人为本与主体性思想的内在联系 | 第46-54页 |
|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 第47-50页 |
| ·以人为本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联系 | 第50-53页 |
| ·以人为本是对新时期发展观的科学总结 | 第53-54页 |
| ·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 | 第54-56页 |
| ·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 第56-60页 |
|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56-57页 |
| ·以人为本,发展市场经济 | 第57-58页 |
|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教育 | 第58-59页 |
| ·以人为本,解决“三农”问题 | 第59-60页 |
| ·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到底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