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1页
 1 水栖大型底栖动物的概念第17-18页
 2 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功能取食类群第18-19页
 3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9-26页
  3.1 非生物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19-23页
   3.1.1 底质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19-20页
   3.1.2 水质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0-22页
   3.1.3 温度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2-23页
   3.1.4 水深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3页
  3.2 生物因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3-26页
   3.2.1 大型水生植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4页
   3.2.2 底栖动物种间的影响第24-25页
   3.2.3 饵料生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5页
   3.2.4 捕食动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第25-26页
 4 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第26-29页
  4.1 次级生产力的概念第26页
  4.2 次级生产力计算方法第26-28页
   4.2.1 常用的一些计算方法第26-27页
   4.2.2 P/B系数与生产力第27-28页
  4.3 底栖动物生产力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5 大型底栖动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29-37页
  5.1 水生生物在水质评价中的作用第29-31页
  5.2 大型底栖动物用于水域环境监测第31-35页
   5.2.1 指示种法第31-33页
   5.2.2 常见的指数法第33-34页
   5.2.3 综合指数法第34-35页
  5.3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第35-37页
   5.3.1 生物监测与化学分析的比较第35页
   5.3.2 应用底栖动物评价水质方法间的比较第35-36页
   5.3.3 水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36-37页
  5.4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37页
 6 分子遗传标记及在我国大型底栖动物中的应用第37-40页
  6.1 RAPD标记技术第38-39页
  6.2 我国大型底栖动物分子水平研究的现状第39-40页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0-41页
第二章 武汉南湖环境现状第41-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设置第42-43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43页
   1.2.1 水质分析第43页
   1.2.2 浮游生物调查第43页
  1.3 数据分析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6页
  2.1 水质的理化特性第44-49页
   2.1.1 水体的物理性状第44-45页
   2.1.2 水体的化学性状第45-49页
  2.2 沉积物中TN和TP的含量第49-50页
  2.3 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第50-53页
   2.3.1 种类组成第50页
   2.3.2 习见种和优势种第50-51页
   2.3.3 密度的变化第51-52页
   2.3.4 生物量的变化第52-53页
  2.4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第53-55页
   2.4.1 种类组成第53页
   2.4.2 习见种和优势种第53页
   2.4.3 密度的变化第53-54页
   2.4.4 生物量的变化第54-55页
  2.5 渔业养殖现状第55-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3.1 水体中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第56页
  3.2 南湖水体主要营养盐的历史变化第56-57页
  3.3 水质营养状况及渔业生产性能的评价第57-58页
 4 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第59-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1.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第60页
  1.2 样品处理第60-61页
   1.2.1 定性、定量分析样品的处理第60-61页
   1.2.2 不同保存液中保存效果比较的样品处理第61页
  1.3 数据分析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4页
  2.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第62-64页
  2.2 不同保存液对5种大型底栖动物体重的影响第64-67页
   2.2.1 霍甫水丝蚓保存效果的比较第64页
   2.2.2 苏氏尾鳃蚓保存效果的比较第64-65页
   2.2.3 刺铗长足摇蚊保存效果的比较第65-66页
   2.2.4 红裸须摇蚊保存效果的比较第66页
   2.2.5 半褶皱摇蚊保存效果的比较第66-67页
  2.3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的变化第67-70页
   2.3.1 大型底栖动物的现存量第67-68页
   2.3.2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第68页
   2.3.3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水平变化第68-69页
   2.3.4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水体中TN、TP的关系第69-70页
  2.4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的现存量及其分布第70-72页
   2.4.1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个体大小的季节变化第70页
   2.4.2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第70-71页
   2.4.3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的丰度及分布第71-72页
  2.5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第72页
  2.6 大型底栖动物对水质的生物学评价第72-74页
 3 讨论第74-77页
  3.1 大型底栖动物的保存效果第74页
  3.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历史变化第74-75页
  3.3 刺铗长足摇蚊和半褶皱摇蚊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第75-76页
  3.4 不同水体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比较第76页
  3.5 大型底栖动物在南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第76-77页
 4 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产力第78-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1.1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体长与体重关系第78-79页
  1.2 生产力的测算第79页
  1.3 渔产潜力的计算第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8页
  2.1 5种优势种群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第79-82页
  2.2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产力第82-87页
   2.2.1 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现存量第82-83页
   2.2.2 霍甫水丝蚓的生产力第83-84页
   2.2.3 苏氏尾鳃蚓的生产力第84-85页
   2.2.4 刺铗长足摇蚊的生产力第85-86页
   2.2.5 红裸须摇蚊的生产力第86页
   2.2.6 半褶皱摇蚊和羽摇蚊的生产力第86-87页
   2.2.7 其它大型底栖动物的生产力第87页
  2.3 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生产量和渔产潜力第87-88页
 3 讨论第88-94页
  3.1 寡毛类的生活史、P/B系数和生产量第88页
  3.2 摇蚊的生活史、P/B系数和生产量第88-91页
  3.3 底栖动物群落生产量第91页
  3.4 鱼类对大型底栖动物的饵料系数第91-92页
  3.5 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合理渔业利用第92-93页
  3.6 南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建议第93-94页
 4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摇蚊幼虫和颤蚓科动物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第95-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6-100页
  1.1 材料的采集与处理第96页
  1.2 试剂和仪器第96-97页
   1.2.1 基因组DNA提取和 PCR反应相关试剂第96页
   1.2.2 仪器第96-97页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97页
  1.4 RAPD扩增条件优化及扩增第97-99页
   1.4.1 基本反应体系第97页
   1.4.2 引物筛选第97-99页
   1.4.3 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9页
  1.5 RAPD扩增产物检测第99-10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0-111页
  2.1 水生昆虫摇蚊科类群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00-105页
   2.1.1 提取DNA质量第100页
   2.1.2 随机引物的筛选结果第100-101页
   2.1.3 模板DNA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1-102页
   2.1.4 Mg~(2+)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2页
   2.1.5 dNTPs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2页
   2.1.6 Taq DNA聚合酶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2-103页
   2.1.7 引物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3-104页
   2.1.8 退火温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104页
   2.1.9 水生昆虫摇蚊科类群的优化RAPD反应条件第104-105页
  2.2 水栖寡毛类颤蚓科类群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05-111页
   2.2.1 提取DNA的质量第105-106页
   2.2.2 随机引物的筛选结果第106-107页
   2.2.3 模板DNA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7页
   2.2.4 Mg~(2+)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7-108页
   2.2.5 dNTPs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8页
   2.2.6 Taq DNA聚合酶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8-109页
   2.2.7 引物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09-110页
   2.2.8 退火温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10页
   2.2.9 水栖寡毛类颤蚓科虫体的优化RAPD反应条件第110-111页
 3 讨论第111-114页
  3.1 RAPD扩增中模板DNA的浓度和质量分析第111-112页
  3.2 Mg~(2+)浓度在RAPD反应中的重要性第112-113页
  3.3 dNTPs浓度大小的要求第113页
  3.4 Taq DNA聚合酶质量要求第113页
  3.5 引物数量及浓度在RAPD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第113-114页
  3.6 退火温度的选择第114页
  3.7 其它因素对RAPD扩增的影响第114页
 4 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 RAPD分析第116-1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7-120页
  1.1 材料的采集与处理第117页
  1.2 试剂和仪器第117页
  1.3 DNA的提取、检测和保存第117-118页
   1.3.1 DNA的提取第117页
   1.3.2 浓度测定第117-118页
   1.3.3 DNA的电泳检测第118页
   1.3.4 DNA的稀释和保存第118页
  1.4 RAPD扩增第118-119页
   1.4.1 PCR反应条件第118页
   1.4.2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第118-119页
  1.5 数据分析第119-120页
   1.5.1 结果记录第119页
   1.5.2 多态位点百分率第119页
   1.5.3 各群体Shannon遗传多样性第119页
   1.5.4 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第119页
   1.5.5 聚类分析第119-1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0-127页
  2.1 3种摇蚊幼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20-124页
   2.1.1 RAPD扩增结果第120-122页
   2.1.2 遗传多样性指数第122-123页
   2.1.3 3种摇蚊群体内和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第123-124页
  2.2 苏氏尾鳃蚓和霍甫水丝蚓的遗传多样性第124-127页
   2.1.1 RAPD扩增结果第124-126页
   2.2.2 遗传多样性指数第126-127页
   2.2.3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第127页
 3 讨论第127-129页
  3.1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第127页
  3.2 RAPD在动物系统发育和分类中的应用第127-128页
  3.3 大型底栖动物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第128-129页
 4 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7页
附录第147-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SVP的QoS分级过滤机制研究及实现
下一篇:高拱坝温度应力仿真及温控防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