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气传动理论在电铲控制系统上的应用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6-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电气传动技术基础 | 第6-9页 |
| ·电传动技术综述 | 第6-7页 |
| ·直流电机控制原理 | 第7-8页 |
| ·直流调速原理 | 第8-9页 |
| ·本文拟采取的措施 | 第9-10页 |
| 第二章 自适应控制 | 第10-26页 |
| ·自适应控制的任务 | 第10页 |
| ·自适应控制的提法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各种提法 | 第10-11页 |
| ·功能及特点 | 第11页 |
|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 第11-14页 |
|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1-12页 |
|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方案分类 | 第12-14页 |
| ·连续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14-18页 |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14-15页 |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各种结构 | 第15-16页 |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16-18页 |
| ·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模型 | 第18-21页 |
|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 ·连续与离散的理论关系 | 第21页 |
| ·离散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21-24页 |
| ·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 | 第22页 |
|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 第22-23页 |
|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23页 |
|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定理 | 第23-24页 |
| ·直流电传动的自适应速度控制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系统配置 | 第26-33页 |
| ·原电铲电传动方式分析 | 第26页 |
| ·直流发电机-电动机组系统 | 第26页 |
| ·可控硅励磁系统 | 第26页 |
| ·原有的系统不足分析 | 第26-29页 |
| ·由发电机外特性角度分析 | 第27-28页 |
| ·从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方程角度分析 | 第28-29页 |
| ·电铲新型电气传动方式 | 第29-31页 |
| ·新系统的机构组成 | 第29-30页 |
| ·电铲电机的各象限的工作情况 | 第30-31页 |
| ·新旧系统优缺点比较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新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智能PID控制 | 第33-45页 |
| ·最优参数的设计和调节 | 第33-37页 |
| ·电流自适应控制 | 第37-39页 |
| ·电枢电流断续时对电枢回路的影响 | 第37页 |
| ·电枢电流断对电流环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电枢电流断续对速度环的响应 | 第38-39页 |
|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及其静特性 | 第39-42页 |
| ·双闭环动态性能及两个调节器的作用 | 第42-45页 |
| ·双闭环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三个特点 | 第42-43页 |
| ·双闭环调速系统具有的动态性能 | 第43页 |
| ·两个调节器的作用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系统的自适应参数操作及软件组成 | 第45-54页 |
| ·系统的自适应参数操作 | 第45-49页 |
| ·电铲挖土机特性软件编程 | 第46-48页 |
| ·零位握持特性 | 第48页 |
| ·开斗力矩控制 | 第48-49页 |
| ·电流自适应软件编程 | 第49页 |
| ·程序清单 | 第49-51页 |
| ·开斗 | 第49-50页 |
| ·推压 | 第50-51页 |
| ·连锁与保护 | 第51-54页 |
| ·连锁控制 | 第51-52页 |
| ·过热保护 | 第52页 |
| ·拉门断绳保护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