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缩写词表 | 第14-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43页 |
1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态学作用 | 第20-36页 |
·内生细菌的起源及其进入寄主植物的途径 | 第20-21页 |
·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存在方式和定殖的部位 | 第21-22页 |
·内生细菌的类群 | 第22-25页 |
·植物内生细菌在寄主植物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25-27页 |
·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7-28页 |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态学作用 | 第29-34页 |
·内生细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 第34-36页 |
2 茄科植物青枯病的防治研究状况 | 第36-41页 |
·传统的防治方法 | 第36-37页 |
·抗病育种 | 第37-38页 |
·生防菌的利用 | 第38-39页 |
·微生物代谢物的利用 | 第39-40页 |
·其它生防材料的利用 | 第40页 |
·微生态防治 | 第40页 |
·展望 | 第40-41页 |
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群和数量动态分析 | 第4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43-44页 |
·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44-47页 |
·分离菌的内生性测定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类 | 第48-53页 |
·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群和数量变化 | 第53-56页 |
·内生细菌在番茄不同器官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53页 |
·内生细菌在番茄不同生育期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53-54页 |
·内生细菌在番茄不同栽培季节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 第54-55页 |
·内生细菌在不同番茄品种中的种群变化 | 第55页 |
·内生细菌在不同地区栽培番茄中的种群变化 | 第55-56页 |
·分离菌株的内生性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广西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类 | 第57页 |
·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群随品种和种植的地区而变化 | 第57-58页 |
·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群数量随品种、植株的器官和生育期而变化 | 第58页 |
·分离菌的内生性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番茄微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5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供试的内生细菌和番茄青枯病菌 | 第59页 |
·培养基 | 第59-60页 |
·内生细菌间的相互作用测定 | 第60页 |
·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60页 |
·拮抗内生细菌菌株对番茄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测定 | 第60-61页 |
·拮抗内生细菌菌株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测定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内生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 第62-64页 |
·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64页 |
·拮抗菌株对番茄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 | 第64-66页 |
·拮抗内生细菌B47菌株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 第66-67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67-69页 |
·内生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 第67页 |
·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67-68页 |
·拮抗内生细菌菌株对番茄生长的促进作用 | 第68页 |
·拮抗内生细菌B47菌株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番茄内生芽孢杆菌B47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69-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8页 |
·材料 | 第69-71页 |
·方法 | 第71-78页 |
·供试菌的培养 | 第71页 |
·B47菌株的鉴定 | 第71-74页 |
·B47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74-75页 |
·B47菌株入侵番茄植株的途径测定 | 第75-77页 |
·B47菌株定殖部位的检测 | 第77页 |
·B47菌株在不同番茄品种中的内生性测定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4页 |
·B47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78-79页 |
·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 第78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78页 |
·PCR扩增和16S rDNA序列的分析结果 | 第78-79页 |
·B4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79-82页 |
·生长曲线 | 第79-80页 |
·温度对B47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80页 |
·pH值对B47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80-81页 |
·碳源的利用 | 第81页 |
·氮源的利用 | 第81-82页 |
·B47菌株入侵番茄植株的途径 | 第82页 |
·B47菌株在植株内的定殖部位 | 第82页 |
·B47菌株在不同番茄品种植株中的定殖情况 | 第82-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内生细菌B47菌株的分类地位 | 第84页 |
·内生细菌B4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84页 |
·内生细菌B47菌株入侵植物的途径 | 第84-85页 |
·内生细菌B47菌株在植株体内的定殖部位 | 第85页 |
·内生细菌B47菌株在不同番茄品种中的定殖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内生芽孢杆菌B47菌株的生存能力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作用分析 | 第86-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培养基 | 第86页 |
·内生细菌、番茄青枯病菌、土壤类型和番茄品种 | 第86-88页 |
·番茄植株接种B47菌株和番茄青枯病菌的方法 | 第88页 |
·土壤接种B47菌株和番茄青枯病菌的方法 | 第88页 |
·供试菌的回收方法 | 第88-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土壤营养的分析结果 | 第89页 |
·芽孢杆菌B47菌株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存能力 | 第89-91页 |
·B47菌株在土壤中的生存能力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作用 | 第91-92页 |
·B47菌株在番茄植株根系中的生存情况 | 第92-93页 |
·B47菌株在番茄植株中的生存能力 | 第93页 |
·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作用 | 第93-9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4-96页 |
·土壤的营养及其微生物对芽孢杆菌B47菌株在土壤中定殖的影响 | 第94页 |
·植株的器官和生育期对芽孢杆菌B47菌株生存的影响 | 第94-95页 |
·B47菌株在土壤和植株中的生存能力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关系 | 第95-96页 |
第六章 芽孢杆菌B4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的纯化及其特性测定 | 第96-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材料 | 第96-97页 |
·供试的菌种 | 第96-97页 |
·供试的培养基 | 第97页 |
·供试的试剂及药品 | 第97页 |
·方法 | 第97-99页 |
·供试菌的培养 | 第97页 |
·拮抗物质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97页 |
·拮抗物质的沉淀 | 第97页 |
·拮抗物质的萃取 | 第97页 |
·甲醇提取液的透析、浓缩 | 第97-98页 |
·拮抗物质的纯化 | 第98页 |
·拮抗物质粗提取物的稳定性检测 | 第98-99页 |
·拮抗物质粗提物的抑菌谱检测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2页 |
·拮抗物质的提取 | 第99页 |
·拮抗物质甲醇提取物的稳定性 | 第99-100页 |
·拮抗物质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效价 | 第100页 |
·拮抗物质的纯化 | 第100-101页 |
·拮抗物质粗提取物的抑菌谱 | 第101-10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B4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的特性和抑菌谱 | 第102-103页 |
·B4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的纯化 | 第103页 |
·B4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的类别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104-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材料 | 第104-105页 |
·供试的菌种 | 第104页 |
·供试的番茄品种 | 第104页 |
·供试的培养基 | 第104-105页 |
·方法 | 第105-106页 |
·供试菌的培养 | 第105页 |
·B47菌株和番茄青枯病菌在植株体内扩展和繁殖能力的测定 | 第105页 |
·室内防治试验 | 第105-106页 |
·田间防治试验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B47菌株和番茄青枯病菌在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繁殖能力 | 第106-108页 |
·室内防治试验的结果 | 第108页 |
·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 | 第108-11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B47菌株和番茄青枯病菌在番茄植株中的扩展和繁殖能力 | 第110页 |
·B47菌株在寄主内的数量对番茄青枯病防治作用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番茄青枯病菌的量与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111页 |
·混合生防菌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 | 第111页 |
·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防治的后期效果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2-116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12-114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附件1 | 第130-133页 |
版图及版图说明 | 第133-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