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U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2 城市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14-15页 |
| ·“边缘效应”理论 | 第15-16页 |
| ·“混合功用”理论 | 第16页 |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6-17页 |
| ·可持续开发理论 | 第17-18页 |
| 3 长沙湘江滨水区的范围界定 | 第18-22页 |
| ·长沙市及湘江概况 | 第18-19页 |
|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 第19-20页 |
| ·长沙湘江滨水区范围界定的依据 | 第20-22页 |
| ·长沙湘江滨水区的具体范围 | 第22页 |
| 4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SWOT分析 | 第22-35页 |
| ·优势分析 | 第22-25页 |
| ·劣势分析 | 第25-32页 |
| ·机遇分析 | 第32-34页 |
| ·挑战分析 | 第34-35页 |
| 5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总体目标、动力机制及优化模式 | 第35-41页 |
|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总体目标 | 第35-36页 |
|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动力机制 | 第36-39页 |
|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优化模式 | 第39-41页 |
| 6 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对策 | 第41-49页 |
| ·加强规划控制与引导,作好滨水区规划与设计 | 第41-43页 |
| ·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增强滨水区的可达性 | 第43-44页 |
| ·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复兴滨水区的传统活动,挖掘新的内涵 | 第44页 |
| ·采取综合措施,增强滨水区的生态安全 | 第44-46页 |
| ·加强滨水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滨水区产业升级 | 第46-47页 |
| ·公私协作,多元投资,加大对滨水区开发的投入力度 | 第47-48页 |
| ·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滨水区的开发 | 第48页 |
| ·完善滨水区开发政策与法规,进一步强化相应的监督机制 | 第48-49页 |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