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7页 |
| 摘要(中,英文)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9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发生条件与发生机理分析 | 第31-50页 |
| 2.1 兖州矿区概况 | 第31-33页 |
| 2.2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基本参数及破坏状态分析 | 第33-38页 |
| 2.3 兖州矿区非采动破坏煤矿第四系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分析 | 第38-45页 |
| 2.4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的发生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 2.5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重复破坏的发生机理分析 | 第46-47页 |
| 2.6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 2.7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过程及发生机理的数值模拟 | 第50-75页 |
| 3.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50-51页 |
| 3.2 FLAC3D数值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 3.3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渗流压缩变形计算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2-54页 |
| 3.4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与立井井筒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4-55页 |
| 3.5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55-59页 |
| 3.6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 3.7 立井井筒重复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66-74页 |
| 3.8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四章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过程的力学分析计算 | 第75-92页 |
| 4.1 引言 | 第75页 |
| 4.2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的渗流压缩过程分析 | 第75-76页 |
| 4.3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轴对称变形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 4.4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变形位移函数的选取 | 第77-79页 |
| 4.5 立井井筒周围土层变形计算的位移变分法 | 第79-80页 |
| 4.6 土层变形时外井壁的附加应力求解及强度校核 | 第80-83页 |
| 4.7 立井井筒强度校核快速分析计算方法的建立 | 第83-84页 |
| 4.8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的实例分析 | 第84-90页 |
| 4.9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五章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的非线性预测及判别 | 第92-109页 |
| 5.1 引言 | 第92页 |
| 5.2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 第92-94页 |
| 5.3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预报机制 | 第94-95页 |
| 5.4 模糊神经网络概念和结构 | 第95-98页 |
| 5.5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破坏神经网络预测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98-100页 |
| 5.6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破坏概率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 | 第100-102页 |
| 5.7 兖州矿区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判别的模糊神经网络 | 第102-107页 |
| 5.8 模糊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联合预测判别 | 第107-108页 |
| 5.9 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六章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治理新方法研究 | 第109-128页 |
| 6.1 引言 | 第109页 |
| 6.2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的现有防治方法分析 | 第109-112页 |
| 6.3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治理新方法设计 | 第112-113页 |
| 6.4 立井井筒破坏治理新方法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3-118页 |
| 6.5 端承摩擦桩治理方法的经济技术分析 | 第118-119页 |
| 6.6 立井井筒非采动破坏防治的金属滑动可缩结构设计 | 第119-126页 |
| 6.7 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8-132页 |
| 7.1 引言 | 第128页 |
| 7.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8-131页 |
|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页 |
| 7.4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 博士就读期间所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43-144页 |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