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利谷隆的理化特性、质谱与光谱图 | 第11-14页 |
1.1.1 质谱图 | 第12页 |
1.1.2 紫外吸收光谱图 | 第12-13页 |
1.1.3 红外吸收光谱图 | 第13页 |
1.1.4 核磁共振波谱图 | 第13-14页 |
1.2 利谷隆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毒性 | 第14-15页 |
1.2.1.1 急性毒性 | 第14页 |
1.2.1.2 慢性毒性 | 第14页 |
1.2.1.3 对生殖的影响 | 第14页 |
1.2.1.4 致畸性 | 第14-15页 |
1.2.1.5 致突变性 | 第15页 |
1.2.1.6 致癌性 | 第15页 |
1.2.1.7 对器官的毒害 | 第15页 |
1.2.1.8 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归宿 | 第15页 |
1.2.1.9 毒理学数据 | 第15页 |
1.2.2 生态效应 | 第15页 |
1.2.2.1 对鸟的影响 | 第15页 |
1.2.2.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第15页 |
1.2.2.3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 第15页 |
1.2.3 环境归宿 | 第15-16页 |
1.2.3.1 利谷隆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降解和代谢 | 第15-16页 |
1.2.3.2 在水中的降解 | 第16页 |
1.2.3.3 在植物体内的降解 | 第16页 |
1.3 利谷隆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产品分析 | 第16页 |
1.3.1.1 非水滴定法 | 第16页 |
1.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6页 |
1.3.2 残留分析 | 第16-19页 |
1.3.2.1 前处理 | 第16-17页 |
1.3.2.1 气相色谱法 | 第17页 |
1.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页 |
1.3.2.3 电化学分析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及土壤上利谷隆残留动态研究 | 第19-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1 小区试验概况 | 第19页 |
2.1.2 残留试验田间设计 | 第19-20页 |
2.1.3 测定条件和方法 | 第20-22页 |
2.1.3.1 试剂和仪器 | 第20页 |
2.1.3.2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条件 | 第20页 |
2.1.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0-21页 |
2.1.3.5 样品前处理 | 第21-22页 |
2.1.3.6 添加回收率试验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22-24页 |
2.2.2 50%利谷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 第24页 |
2.2.3 50%利谷隆在玉米籽粒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 | 第24-28页 |
2.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用于玉米及土壤上利谷隆残留分析的研究 | 第29-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3.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0页 |
3.1.3 样品前处理 | 第30页 |
3.1.4 两种检测器测定结果的比较和确证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3.2.1 标准曲线 | 第31页 |
3.2.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图 | 第31-39页 |
3.2.2.1 利谷隆标样 | 第31-35页 |
3.2.2.2 样品分析结果 | 第35-39页 |
3.2.3 两种检测器数据的对比 | 第39页 |
3.2.4 利谷隆纯度在乙腈溶液中的变化情况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2页 |
3.3.1 利谷隆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 第41页 |
3.3.2 PDA检测器的灵敏度 | 第41页 |
3.3.3 PDA检测器的实用性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利谷隆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确证分析 | 第42-4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5页 |
4.1.1 仪器和试样 | 第45页 |
4.1.2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条件 | 第45页 |
4.1.3 质谱分析条件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2.1 灵敏度 | 第45页 |
4.2.2 样品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