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1页 |
第一章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终标准 | 第11-25页 |
·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11-18页 |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思想的一般理论 | 第11-14页 |
·生产力标准思想形成的渊源 | 第11-12页 |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思想 | 第12-14页 |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14-18页 |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 | 第14-17页 |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再次创新 | 第17-18页 |
·生产力标准的核心内容 | 第18-25页 |
·生产力要素体现生产力的水平与性质 | 第18-19页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 第19-22页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标准中的重要因素 | 第19-21页 |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实现方式的转变 | 第21-22页 |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状况决定生产力的实现 | 第22-23页 |
·生产力标准中应有的时代创新内容 | 第23-25页 |
·保护自然是现代生产力标准的应有之义 | 第23页 |
·社会协调合作是现代生产力标准的必要内容 | 第23-24页 |
·重视和培养人才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及其生产力成就 | 第25-40页 |
·苏南模式的特点成就及其局限 | 第25-31页 |
·苏南模式的特点与成就 | 第25-29页 |
·90 年代以来苏南模式的发展困境 | 第29-31页 |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及其成就 | 第31-40页 |
·苏南模式的两次所有制改制 | 第31-32页 |
·一次改制 | 第31页 |
·二次改制 | 第31-32页 |
·新苏南模式的发展特点和生产力成就 | 第32-40页 |
·新苏南模式的发展特点 | 第32-36页 |
·新苏南模式创造的生产力成就 | 第36-40页 |
第三章 生产力标准思想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实践与发展 | 第40-64页 |
·制度创新是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基本前提 | 第40-53页 |
·所有制改革是新苏南模式充满活力的保证 | 第40-49页 |
·所有制改革是新苏南模式发展中生产力标准的要求 | 第40-41页 |
·所有制改革是新苏南模式振兴的起点 | 第41-45页 |
·所有制改革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第45-49页 |
·政府制度创新是新苏南模式运行的根本保证 | 第49-53页 |
·政府职能是影响苏南生产力实现的重要因素 | 第49-50页 |
·新苏南模式中政府职能的转化 | 第50-53页 |
·资金创新是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 第53-56页 |
·外资的大量引进是促进新苏南模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53-54页 |
·引进外资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 第54页 |
·民间投资是推动新苏南模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54-56页 |
·科学技术创新是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56-58页 |
·新技术的大量开发和运用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 第56-57页 |
·企业技术创新是新苏南模式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石 | 第57-58页 |
·生产力标准在新苏南模式发展中的新要求 | 第58-64页 |
·坚持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新苏南模式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前提 | 第58-60页 |
·注重模式内外的辩证协调发展是新苏南模式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证 | 第60-62页 |
·辩证看待苏南模式的发展 | 第60页 |
·注重模式内外的协调发展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整体要求 | 第60-62页 |
·重视人才培养、理顺消化与创新的关系是新苏南模式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