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马铃薯病毒病 | 第11-13页 |
·马铃薯病毒的危害 | 第11页 |
·马铃薯病毒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马铃薯抗病毒育种及抗病毒基因定位 | 第13-15页 |
·马铃薯抗病毒育种 | 第13-14页 |
·马铃薯抗病毒病基因定位和克隆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马铃薯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第15-16页 |
·MAS 在马铃薯抗病毒育种上的应用 | 第16页 |
·复合 PCR 体系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抗病毒标记的筛选与抗性分离群体亲本的选择 | 第19-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分子标记的收集 | 第19-20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0-21页 |
·病毒病抗性鉴定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3-24页 |
·马铃薯抗病毒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24页 |
·抗性分离群体亲本的确定 | 第24-2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抗性分离群体的构建及群体抗性鉴定和标记分析 | 第28-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F1 代群体的获得 | 第28-29页 |
·田间设计 | 第29页 |
·群体病毒病抗性鉴定 | 第29页 |
·群体分子标记分析 | 第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F1 代抗性分离群体抗性鉴定 | 第29-31页 |
·F1 代抗性分离群体的标记检测 | 第31页 |
·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 第31-32页 |
·F1 代群体标记扩增结果与 ELISA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RYSC3 与 RXSP 标记的复合 PCR 体系的建立 | 第34-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DNA 提取及标记信息 | 第34页 |
·单标记 Taq PCR MasterMix 扩增 | 第34页 |
·多重 PCR 反应程序及反应体系优化 | 第34-35页 |
·双标记复合 PCR 与单标记 PCR 扩增结果比较 | 第35页 |
·复合 PCR 体系稳定性测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RYSC3 与 Rxsp 单标记 Taq PCR MasterMix 扩增 | 第35-36页 |
·多重 PCR 反应程序 | 第36页 |
·多重 PCR 反应体系 | 第36-38页 |
·单标记 PCR 与复合 PCR 扩增结果比较 | 第38页 |
·RYSC3 与 Rxsp 标记多重 PCR 的群体材料验证 | 第38-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抗病毒标记分析 | 第4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国内主要育成品种抗病毒标记分析 | 第40-42页 |
·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抗病毒标记分析 | 第4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