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生命有它的图案”——绘画与张爱玲的小说 | 第7-18页 |
第一节 用色彩造型的塞尚与张爱玲 | 第8-12页 |
1.1 红绿彩点下“参差的对照” | 第9-10页 |
1.2 触觉色彩中“一袭华美的袍” | 第10页 |
1.3 冷暖互现间“文明的恐怖”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深谙象征艺术的高更与张爱玲 | 第12-15页 |
2.1 “美妇之死”主题下的《永远不再》与《金锁记》 | 第12-13页 |
2.2 “红色畅想”寓意中《布道后的幻象》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 第13-14页 |
2.3 “雕塑情结”背后的“为艺术殉道”与“普通人的传奇”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其他相关画家画作与张爱玲 | 第15-18页 |
3.1 卢梭《沉睡的吉普赛少女》与张爱玲 | 第15-16页 |
3.2 喜多川歌磨《青楼十二时》与张爱玲 | 第16-17页 |
3.3 “西体中用”的林风眠与张爱玲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电影与张爱玲的小说 | 第18-28页 |
第一节 蒙太奇手法的文学幻化 | 第19-22页 |
1.1 化入与化出 | 第20页 |
1.2 利用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切换 | 第20-21页 |
1.3 空镜头 | 第21页 |
1.4 闪回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摄影机视角的潜移默化 | 第22-26页 |
2.1 全景开篇的物化效果 | 第22-23页 |
2.2 形象思维的暗示表达 | 第23-24页 |
2.3 镜内景象的空间拓展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时空构架的出神入化 | 第26-28页 |
3.1 凝固悬置的《封锁》 | 第26-27页 |
3.2 密闭回环的《色·戒》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视觉艺术渗透的产物——空问叙事与张爱玲的小说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空间叙事背后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 第28-31页 |
1.1 后印象派的现代画论 | 第29页 |
1.2 电影的颠覆性审美观念 | 第29-30页 |
1.3 现代汉语形象的视觉冲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空间叙事当中传统体认方式的变迁 | 第31-35页 |
2.1 古典意象的现代流变 | 第31-32页 |
2.2 对《红楼梦》空间叙事的继承与发展 | 第32-34页 |
2.3 从“说—听”到“写—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空间叙事之上小说形式的转变 | 第35-38页 |
3.1 空间作为时间的标识物 | 第35-36页 |
3.2 空间变易与叙事进程 | 第36-37页 |
3.3 意识的流动与叙事的支点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