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绪论第11-19页
第一章 承袭与新变:汉魏六朝赋文化精神源流第19-45页
 第一节 赋的文化精神溯源第19-34页
  一 古诗之流:从诗之讽谏到赋之讽谏第20-23页
  二 灵均余影:从骚之怨愤到赋之怨愤第23-25页
  三 策士遗梦:从战国纵横到赋坛纵横第25-30页
  四 海纳百川:其他文化因子之渗入第30-34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文化精神嬗变第34-45页
  一 汉魏六朝赋精神嬗变轨迹第34-39页
  二 文化环境变迁对赋的体制影响第39-45页
第二章 功利与交际:汉魏六朝赋的生产机制第45-65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之献赋第45-52页
  一 献赋之溯源第45-46页
  二 献赋之类型第46-49页
  三 献赋的文化生成第49-52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之试赋第52-58页
  一 非制度性试赋之嬗变第53-55页
  二 制度性试赋之滥觞第55-57页
  三 试赋的文化成因第57-58页
 第三节 汉魏六朝之酬赋与和赋第58-65页
  一 汉魏六朝酬赋与和赋的留存概况第59-61页
  二 情义:酬赋与和赋的普遍主题第61-62页
  三 赋的交际功能的文化成因第62-65页
第三章 模拟与批评:汉魏六朝赋的接受形态第65-89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模拟现象的文化审视第65-80页
  一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范畴与类型第65-68页
  二 模拟赋的生成形态:赋作群、同题赋第68-73页
  三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文化生成第73-76页
  四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接受学阐释第76-80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理论的文化阐释第80-89页
  一 以诗论赋: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第80-83页
  二 欲讽反劝:功利与审美的矛盾第83-85页
  三 由物及我:事类与情义的关系第85-89页
第四章 理趣与理障:儒释道(玄)入赋之考察第89-121页
 第一节 儒道与两汉赋第89-101页
  一 儒道绌补与汉赋变迁第90-94页
  二 儒家思维方式对汉赋创作之影响第94-97页
  三 儒道与汉赋二体第97-101页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赋第101-111页
  一 老庄的哲理命题第102-105页
  二 逍遥的人生境界第105-109页
  三 浓郁的思辨色彩第109-111页
 第三节 佛教与南北朝赋第111-121页
  一 佛教题材之引入第111-114页
  二 僧赋与赋僧第114-116页
  三 佛经译传对赋体创作艺术之沾溉第116-117页
  四 余论:玄释合流对赋之综合影响第117-121页
第五章 民俗与通俗:汉魏六朝赋的俗文化观照第121-151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民俗文化第122-134页
  一 节日民俗第122-127页
  二 婚育民俗第127-129页
  三 信仰民俗第129-131页
  四 礼仪民俗第131-134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游艺赋与游艺民俗第134-144页
  一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留存状况第134-136页
  二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民俗价值第136-141页
  三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哲理内涵第141-143页
  四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伦理意蕴第143-144页
 第三节 汉魏六朝俗赋与俗文化第144-151页
  一 俗赋的界定和留存情况第144-145页
  二 俗赋的审美特征第145-149页
  三 俗赋的文化生成第149-151页
第六章 文体与载体:汉魏六朝特殊赋体考察第151-198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的设论体第151-169页
  一 设论体之界定第152-155页
  二 设论体之源流第155-157页
  三 设论体之留存第157-161页
  四 设论体的心理学阐释第161-169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七体第169-184页
  一 七体之留存第169-173页
  二 七体之溯源及其文体特性第173-177页
  三 七体之评论第177-179页
  四 七体之嬗变第179-184页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连珠第184-198页
  一 连珠之留存第184-189页
  二 连珠之滥觞第189-190页
  三 连珠的文体特性第190-193页
  四 连珠的文体嬗变及其文化意蕴第193-198页
第七章 教化与审美:汉魏六朝艺术赋的文化阐释第198-217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乐舞赋与乐舞文化第198-209页
  一 汉魏六朝乐舞赋的留存第198-203页
  二 从共时性视角看乐舞赋的文化内蕴第203-206页
  三 从历时性视角看乐舞赋的嬗变第206-209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书法赋与书法文化第209-217页
  一 汉魏六朝书法赋的留存与考论第209-212页
  二 汉魏六朝书法赋的文化观照第212-217页
第八章 宇宙与伦理:都邑赋的城市文化内蕴第217-234页
 第一节 都邑赋之留存及其与城市文化之关联第217-225页
  一 都邑赋的留存状况第217-220页
  二 都邑赋嬗变与社会变迁第220-222页
  三 都邑赋与城市文化之关联第222-225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都邑赋的城市文化意蕴第225-234页
  一 宇宙意蕴第225-228页
  二 伦理意义第228-230页
  三 民俗文化第230-232页
  四 余论:“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32-234页
第九章 符号与象征:汉魏六朝赋的意象构建第234-260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鸟意象第234-247页
  一 赋中鸟意象之溯源第234-236页
  二 汉魏六朝咏鸟赋之留存第236-240页
  三 汉魏六朝赋中鸟意象之范型第240-247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蝉意象第247-254页
  一 咏蝉赋之留存第247-248页
  二 蝉意象的文化内涵第248-251页
  三 蝉意象的文化生成第251-254页
 第三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扇意象第254-260页
  一 咏扇赋之留存第254-255页
  二 扇意象的生命体验第255-257页
  三 扇意象的文化生成第257-260页
结束语:文学本位与多维视野的融合第260-262页
参考文献第262-269页
后记第269-2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70-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平衡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房地产投资决策研究